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姜百万”乔迁记
本报记者 周 琳

  6年前,黑龙江省宁安市石岩镇和平村的一户旧平房里,总有个精瘦的身影叼着烟袋锅“吧嗒吧嗒”地边抽边打转,那是村民姜云峰在盘算着如何借钱盖房。

  如今,姜云峰一家已搬出“比他岁数都大的”平房,住上了宁安农场的高档楼房。从白手起家,到现在坐拥数百亩高效高产圆葱培育基地、年收入超百万元,姜云峰依靠农场高效科技示范区的技术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成了远近闻名的“姜百万”。

  “从老家搬到宁安农场,俺下了很大决心,最终是农场给的好政策让俺动了心。”略显发福的姜云峰回忆道,搬来农场之初,他也住着小平房,“但那会有奔头,一想到‘每户建设1个培育圆葱大棚,就配给7.5亩试验推广技术田’,俺就浑身是劲儿。” 

  2003年的冬天,滴水成冰。姜云峰全家人就挤在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取暖,商量着大棚规划。在姜云峰的小屋里,有过在农场支持下获得20万元贷款的欣喜,有过“万亩圆葱、毛葱生产基地”建设的兴奋,有过17栋大棚完成后的激动。

  2004年春天,他的大棚开始培育圆葱苗了。为充分利用资源,姜云峰除培育自家的圆葱苗,还代育其他苗种,他将培育好的圆葱苗移出大棚,闲下的大棚又种上西红柿,这样一年能有两季大棚的收成。农场又给他的17栋大棚配给127亩的技术推广提案,帮助他科技种田。年底收成时,姜云峰每亩地达到3300多元的纯收入,总收入超过40万元。

  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姜云峰再次想到了搬家,这回他住进了场区一栋欧式楼房。“没想到这圆葱种成了元宝,俺这辈子也能住上楼房。”憨厚的姜云峰并没有露富,其实他早已买得起楼房。

  2008年,宁安农场圆葱大丰收,收购价格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部分种植户达到每亩地6000元的纯收入。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由于担心出口受阻,有些人打起了退堂鼓。姜云峰包下270亩地种上精心挑选的圆葱高产新品种。他家的圆葱培育基地纯收入超过100万元。

  如今,十里八乡的村民,纷纷加入示范户种植规划。一栋又一栋现代农业大棚拔地而起。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