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省天柱县邦洞镇摆头村探索经济发展方式———
从“地下”到“地上” 从“黑色”变“绿色”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杨 勇

  初夏时节的贵州省天柱县邦洞镇摆头村,刚插好的稻秧在水田中迎着细雨茁壮成长,村周围山头的油茶林翠绿盎然,青碧的河水鸭鹅追逐,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记者走进村里,只见路两旁停满了各类运输汽车,村旁碧水青山构成一幅优美的新农村画卷。

  天柱县外宣办主任蒋建民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可是远近闻名的煤矿村,许多村民靠挖煤走上了致富路。摆头村的挖煤历史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摆头村的煤炭开采达到了高峰,年产煤达5万吨以上,曾获得“红旗村”、“小康村”等殊荣。

  然而,煤矿开采在给摆头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煤尘污染也给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灰,多年的采掘引发地表下沉,地面塌陷和地裂时有发生,村里群众生产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居住在高坡组的66户人家因此被迫整体搬迁到坡脚居住。

  同时,煤矿的不可再生性也在困扰着摆头村村民,煤挖完了怎么办?山挖塌了怎么办?

  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字眼深刻引发着村两委及全村群众的思考。“主动求变,及早转型”的理念深入村民心中。全村村民主动从“地下”走到“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开始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提升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

  村民杨贤东、杨天作等充分利用穿村而过的河渠、山塘等喂养蛋鸭、土鸭,年出栏成鸭5000多只;村民杨贤远、杨武文利用旱地建起葡萄园;村民杨凤池凭借自己学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建起了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杨智等联户建成了370亩优质油茶示范基地;村民陶彩梅、杨生多等创办的大型养猪示范基地,带动百户农民从事养殖……

  部分农民还跳出农业,从事建筑、饮食、医疗、家具生产,有的还成立了建筑队,由单纯的农业为主向非农为主转变,2009年的家庭经营收入中,全村非农人均纯收入就达3879元。

  村委会主任杨智说,摆头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如今的摆头村群众转变了观念,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新思路、新产业、新环境、新生活的“四新”正在这座美丽的小山村焕发勃勃生机。 

  右图 摆头村过去煤尘污染地,今天羊儿满山岗。           杨 俊摄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