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变发展方式各地新亮点
重庆:抓实改善民生措施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谢 兴 冉瑞成 实习生 李奕悦

  在日前闭幕的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民生”这个词贯穿大会始终,成为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更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成为直辖市以来,特别是近两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抓民生,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两年来,重庆新增就业55万人,并有效地解决了360多万回流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问题;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6次提高标准;改造危旧房,让20多万困难户住进了新房;这几年,每年市财政收入的50%以上用于民生。

  对民生工作的重视让重庆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家住沙坪坝区覃家岗的张敏大妈就对现在的城市环境赞不绝口,“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像我们小区附近就种了好多景观树,有香樟树啊、银杏树等。”她告诉记者,像她这样退休的老人,就喜欢到处走走,现在看到的绿色植物更多了,心情也就更好。

  如今,紧扣民生主题的“五个重庆”建设活动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森林重庆”让老百姓多吸氧。这两年,重庆共造林800万亩,可释放1000多万吨氧气。在去年全国44个创“国家园林城市”的城市中,重庆得分第一;“畅通重庆”让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一小时主城已基本建成;“平安重庆”让群众的人身、财产和家庭安全有保障,生活更安定;“健康重庆”让重庆老少身体更健康、更长寿。两年来,重庆新建塑胶运动场359片,给120多万学生改善了锻练场所;“宜居重庆”则让全市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市民都有房住,而且环境好,今年年底,第一批公租房将投入使用。

  “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不矛盾的,不仅不分散经济发展的成果,还使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更有力、更持久地推动经济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用数字对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生动说明。他以重庆市公租房建设举例说,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大约要投入700亿元,是笔不小的资金,但仔细算账,回报也很丰厚。如果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完全靠市场,60万户起码要花1000亿元,未来二三十年就得省吃俭用,幸福指数不高,消费也上不去。“政府建公租房,‘房奴’变成了消费者,一户居民一年多消费一两万元,就是不小的数字,可以拉动当前的经济发展。”黄奇帆说。

  据重庆市相关部门测算,城市居民每人每年消费一万多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只有五六千元,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让300万农民工变成市民,将会极大刺激消费。而新增300万城市人口,农村就减少300万农民,农村人均占有的资源就会增多,农民收入也会提高。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资源在城乡间流动,也会拉动经济发展。再比如,发展6万个微型企业,会增加几百亿元的销售值。因此,黄奇帆表示,今后重庆在养老、医疗、教育、校警、留守儿童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将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促进城乡消费,实现多赢。

  除了建公租房、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实施“两翼”万元增收工程这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享受到好处的民生实事,重庆市把诸如交巡警平台建设、“三进三同”等社会环境建设事项纳入了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中。

  薄熙来说:“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甚至一些很具体的指标,比如塞车不塞车,树种的好坏,都可能有所影响。”

  如今,重庆打黑除恶、一体化综合治安整治,使全市治安环境大为好转,市民安全感指数达96.62%。“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等举措实施两年多来,20多万干部下基层,投入79亿元,解决了信访11万件,其中90%是积案,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解千家愁,帮万户难,贴心为民,服务群众”、“唱读讲传”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参与市民超过7000万人次,振奋了精神,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