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去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久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南通迎来了新一轮沿海开发的热潮。您能否介绍一下南通在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战略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丁大卫:2003年以来,我们始终把沿江沿海开发作为南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国家和省推进沿海开发的政策集成效应,全面依托南通有江有海的资源集聚效应,推动了南通新发优势的快速显现。
实施沿江开发、江海联动的7年,是南通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7年,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分别提高了2.9个、13个百分点;是跨越发展、优势放大的7年,GDP平均增速近15%,2009年GDP总量2872.8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跃居第8位。同时,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支撑南通发展产生格局性变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实现突破,从根本上改善了南通的对内对外交通。
记者:南通的很多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把沿海开发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联系在了一起,南通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二者的关系的?
丁大卫:我们把沿海开发作为转型升级的机遇,注重创新驱动型、集约节约型开发来促转型,努力使沿海开发的过程成为转型升级的过程。
拿2009年与2002年相比,我市二、三产业占比提高了8.1个百分点;临港临海产业特征凸显,装备制造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5个、16.6个百分点。特别是集聚了一批临港型、龙头型、基地型、链条型重大产业项目,去年沿江沿海的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全市3.83%的面积,集中了全市47%的固定资产投资,创造了45%的GDP、41%的财政收入;每亩投入达到了254万元。
转型升级是南通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总的来说,就是按照中央、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南通的新兴产业做大、支柱产业做优、服务业比重做高。
把新兴产业做大,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培育了海洋工程及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智能传感及装备7个重点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这7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了766.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了五分之一,增速也高出规模工业增速7.1个百分点。形成了一批新兴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海洋工程、新能源等产业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把支柱产业做优,去年我们制定实施了六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由注重规模速度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思路上是实施“三个推动”:第一,推动船舶产业向海洋工程及重装备方向转,船舶海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配套率”方向转。目前,全市552家规模以上船舶企业中有29家成功转型为海工装备企业。第二,推动电子信息、石化等向产业链上游和终端产品方向转,争取通过两三年努力,终端产品占比达到30%,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产品占比达到20%。第三,推动纺织、轻工两大传统产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品牌化水平。
把服务业比重做高,大力推进我们去年制定出台的市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2年,服务业总量突破1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9%,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4%。
记者:能否详细介绍南通下一步如何来培育新兴产业?
丁大卫: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南通而言,需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战略性举措来抓,积极提升新兴产业的集约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水平。
通过突出发展重点来推动集约化。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抓紧出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2年,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分别达到5家和10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50亿元企业达到10家。
通过突出自主创新来促进高端化。重点需继续提升三个能力:一是研发能力的再提升,抓好高层次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二是企业二次创新能力的再提升,培育好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一批企业主体。争取年内销售规模超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全部建成工程技术中心,3年内再拓展到所有销售规模超5000万元的制造业企业,使更多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三是吸纳创新要素能力的再提升,打造好创新载体。
通过突出集聚人才来支撑国际化。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必须有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作支撑,以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以人才高地建设带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