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财经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用钥匙”打开农民“创业空间”
本报记者 王胜颜 王 璐

  到广东省郁南县采访那天,台风刚刚过去,雨还下个不停,在山路上绕行,看到田里和山坡上满是黄澄澄的“小灯笼”,摘一个放嘴里,酸甜可口。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叫“黄皮”的水果,基本只生长于郁南县,产量极少。

  由于供不应求,黄皮的市场价格较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但是种植的成本不低,许多农户因为资金的缺乏放弃了扩大种植面积。

  在桂圩镇勿坦村,几个农民正在给黄皮树搭棚子避雨。每年的这个时候,如果雨水多,即将成熟的黄皮就可能会裂口,果子就不能卖了。所以,除去种植成本,养护幼果也花费不少。

  以水果为主要作物的勿坦村,种植黄皮的同时还是沙糖橘的种植大村,无论是黄皮还是沙糖橘,都能带来不错的效益,而困扰农民的最大问题就是周转资金不足。

  “沙糖橘很好卖,一直想多种些,但没有多余的资金,我被评为优秀信用户后,今年初从桂圩镇农村信用社贷了3万元,多种了1000棵沙糖橘,到年底橘子上市时能多收入6万元呢。”村民黄柱良给记者算他的增收账,他的绿色贷款证里面,清晰地记着贷款、还款的日期和金额,一目了然。沙糖橘一上市,还完贷款,他们家能增收近3万元。

  黄柱良究竟是怎样贷到款的?答案是,不看抵押看信用。勿坦村是县里的首个信用村试点,一年多来,村里对353户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28户被评为“优秀”,授信3万元,268户“较好”,授信1万元。但同时,放款机制是灵活的,如果3个农民在信用评定以后都只能贷款1万元,那么他们3个如果进行联保,则可以提高授信额度到2万元。

  信用贷款虽是个好渠道,但难点在于如何把“信用评定”作为一种稳定而标准化的制度加以推广。勿坦村的尝试是,建立一个由银行信贷人员、村委会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信用评定小组,依据多项灵活的标准进行打分评定。评定之后,村民拿着贷款证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随时贷款,手续像取款一样方便。

  这些小额贷款解决了勿坦村民的燃眉之急。但由于近两年来种植水果的收成都不是很好,一些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去扩大再生产,而1万元到3万元额度的授信成了重要的生产资金。勿坦村村民贷到的资金主要用于3个方面:发展扩大种植;搞水果流通生意;自己创业开店。

  信用村建设以来,村里发生了三个大变化:村里的人均收入从3000多元提高到5600元;以前村里开会,大家参与度并不高,现在不同了,大家都踊跃参加;沙糖橘订单违约率少了,以前农民签单后,仍有可能选择价优者卖,现在大家都守信。 

  更有意思的是,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搭上了金融改革的快车,因为违反计生政策的农户不能被评为“优秀信用户”。村里的干部们深切地感到,一年来,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在19个信用村开始了试点之后,郁南县的贷款也大幅度增加。2009年,郁南县新增农户小额贷款户11945户,同比增长80.5%。截至今年6月,全县新增小额贷款农户同比增长51.7%,农户贷款覆盖率达到25%,平均额度由1.8万元上升到3.6万元。

  郁南县委书记黄志豪说,“要使农民脱贫致富,就要把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创业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他们要从生活性帮扶到生产性帮扶,让他们通过外界帮扶和自我努力并重新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黄志豪未来的规划是,让郁南县的信用建设走上信用农户、信用农村、信用农业的渐进道路,真正做到“信用三农,普惠金融”。

  创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在郁南县让更多农户得到贷款进行创业、改善生产的尝试中,“信用”正在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农户需求”和“金融资源”。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