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市垃圾处理———
运用科学手段 综合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梁晓亮
  左图 老港垃圾填埋场的员工正在进行灭蝇工作。   右图 老港四期垃圾填埋发电厂的发电机组。

  世博入园人次,不断刷新。很多数字,也在悄悄地跟着刷新。来自上海世博会指定环境卫生服务商————城投环境实业公司的数字显示,世博开园一个月,园区内共清运生活垃圾近3500吨,餐饮垃圾近1000吨。

  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本来垃圾产生量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再加上世博会期间到沪旅游人数的增多,其垃圾处理任务显得更加庞大和繁杂。

  好在上海早有准备。记者在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附近的码头,看到码得整整齐齐的集装箱静静地等待运转,很难想象,一个个干净整齐的集装箱里,装的都是运到老港等待处理的垃圾。

  上海老港生活垃圾处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绍清告诉记者,和其他城市一样,原先上海市区大部分生活垃圾由各区的环卫车辆从居民区运至码头装船,采用散装,水、陆联运方式运到老港填埋场,运输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成为市容顽症。去年10月,投资近10亿元、亚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内河集装化中转转运系统在老港垃圾填埋场开始试运行,使上海市生活垃圾实现“打包”运输。包括世博园垃圾的市区内垃圾,每天被运送到徐浦码头,再被压缩装进集装箱,经由水路到达老港。

  据业内人士介绍,不仅是用集装箱运垃圾,上海走在了前头,其实上海垃圾处理的步伐,相较于我国其他大型城市,均是走在前列的。

垃圾填埋:

  眼里的一切都是细节、细节、细节

  走进位于上海市南汇区老港镇东部的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辆洒水车正在往地上喷洒着能泛起松散泡沫的液体,曲绍清告诉记者,正在喷洒的是一种从美国进口的除臭剂,这样可以使垃圾填埋场区内味道清新很多。

  记者脚下的这块占地361公顷的东海滩涂围垦区,垃圾总库容约为8000万吨,设计日处理垃圾4900吨/天,约可使用45年,主要处理上海部分中心区和近郊区的生活垃圾。“自从2005年12月老港四期进入商业运营阶段开始,老港的日处理量一再增加,2006年平均每日接收4900吨,2007年为6370吨,2008年达到7900吨,现在世博会期间日接受垃圾量超过1万吨,占上海生活垃圾总量的60%左右。”曲绍清说。

  作为国内最大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老港要做到的不仅是规模第一,还要做到质量“标杆”。如何达到标杆,记者看到的不是什么复杂的高精尖技术,全部都是细节、细节、细节。

  除了在填埋场区内喷洒除臭剂,记者注意到所有从老港进出的垃圾运输车都会在填埋场门口,运用电脑程序“洗个澡”。一辆辆垃圾车看上去都透透亮亮的,不会引人反感。不仅要“洗澡”,这些垃圾车还要“称体重”。老港填埋场门口设立的动静两用、双向磅桥系统,合计四台地磅投入使用,每天给进来的环卫车称重,称重信息自动上传至上海市市容局信息库。称重系统非常繁忙,每天要称重100次以上。综合称重系统的数据以及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算的垃圾压实程度数据(保证压实密度始终保持并高于0.8吨/立方米),经过测算的结果,用以保证库容的有效使用和渗滤液的收集。

  除了这些外部环节,垃圾处理本身更能显示老港的标杆意义。

  就像是挖一个坑,然后用垃圾盖楼,目前老港四期已经盖到第二层,等前两层夯实稳固以后,再盖第三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估计盖到最后,会盖到12层—15层楼高。老港所采用的地基加固技术,增加了有限场地的填埋容量,这样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延长填埋场使用寿命,经测算因为地基加固技术,老港填埋场的使用寿命延长了25年,节约土地225%。

  填埋的垃圾多了,首要的一点就是高安全标准的防渗系统,以防止污染物渗漏。据曲绍清介绍,老港填埋场的防渗系统是用了基底、有纺土工布、碎石层、无纺土工布保护层、1.5毫米糙面HDPE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层、600毫米碎石导流层、轻质有纺土工布等层层叠叠10道防线,所有防渗都是双保险的系统,使得垃圾和地下水之间无丝毫缝隙可言。

  垃圾挤压所产生的渗滤液,老港填埋场用了厌氧、发酵、膜处理以及超滤四种工艺,使其渗滤液处理后能达到行业排放三级标准。在日常填埋作业中,他们采取分单元作业方式,使未填埋单元的雨水与填埋活动单元的渗滤液分离。对于填埋标高已经高于地面的区域,实施覆土和HDPE土工膜的覆盖,将该区域的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引入周边的雨水沟。

  垃圾水处理安全了,还有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老港填埋场利用水平和垂直收集井收集气体,填埋气体经处理后发电,多余的填埋气体由火炬燃烧。目前老港有2台1.25兆瓦的发电机组在工作,马上将要增加两台,达到5兆瓦的发电能力。现在这些电力是供填埋场自用,预计今年10月填埋场的发电将实现上网,今后将总共会有12台发电机组、总发电量20兆瓦实现并网。届时,上海市民的一部分用电将来自老港的垃圾填埋气体发电。

  据老港填埋场运营商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周小华介绍,目前老港的发电成本是每千瓦时0.6元,上海市的波峰电价是0.6元,波谷电价为0.4元,工业用电是0.8元,而如今的上网电价定在0.55元,显然还要靠政府的补贴,垃圾发电才能划算。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填埋气体发电每千瓦时国家补贴0.25元。“垃圾处理费才是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收益来源,而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首先是为了减少污染、环保,其次才是资源再利用和盈利。”周小华说。

垃圾焚烧:

  垃圾焚烧发电的重点不在发电,而是无害

  为了让上海市民放心,让周边居民放心,老港与上海环境监测中心的长期检测计划,包括地表水、河流底泥监测、填埋气体监测、地下水监测等,都会进行实时或不定期检测。他们甚至成立了灭蝇小组,根据蚊蝇繁殖规律,科学灭蝇,真是细致到家了。

  位于上海嘉定区的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垃圾焚烧厂,总投资约9.3亿元,日处理能力达到1500吨,处理量占上海垃圾总量的10%。

  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工程分二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处理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设置功率为1.2万千瓦的中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2套,余热发电上网,进行能源再生利用。一期工程于2003年11月开始试烧生活垃圾并进行热态调试,2005年1月1日开始商业运营。二期工程基本实现国产化,增加一条日处理能力为500吨的焚烧线。于2005年9月完成调试进行试运行,11月一、二期合并进入试生产,实现全场最终规模“三炉两机”生产。2006年1月1日二期工程进入商业运营。

  全面运行后的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实际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1800吨—19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达60多万吨,解决了服务区范围内的垃圾处置问题,使原生垃圾减量约80%以上;利用垃圾焚烧产生的余热发电,每吨垃圾发电约300千瓦时左右,每年达1.4亿多千瓦时,其中输入华东电网1亿多千瓦时,可提供12.5万多户居民的生活用电(按每户800千瓦时/年计算)。

  本项目也是与外商合作开发的,主要设备均是引自欧洲,并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的特点进行了本土优化。“预处理+MBR系统”的组合工艺,解决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处理的难题。

  事实上,提到垃圾焚烧,人们往往并不看重其焚烧产生的电量,而是紧盯另一种物质,那就是二恶英。当初上海在设立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时候,之所以引进欧洲设备,大概也是有这样的考虑,毕竟垃圾焚烧发电在欧美相对成熟,引进欧洲设备及运营商,可以部分打消公众对垃圾焚烧的种种疑虑。

  记者注意到,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厂区门口设立了一个公共电子显示屏,将其氮氧化合物、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等实时排放指标公布于众,接收社会和环保部门的实时监督。

  曾一手建立了澳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Francois REDLOFF先生是江桥厂的总经理。他说,不仅是公众关注排放物的问题,这何尝不是他们每一个建设者和身处其中的运营商最关切的问题?

  为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总投资的70%都用在了烟气控制系统。烟气净化采用了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石灰浆+活性炭+袋式除尘器”(半干法)工艺进行处理,并安装了在线检测仪,实时监控烟气排放情况。为保证垃圾充分燃烧,确保烟气在850摄氏度以上炉内停留2秒钟,以控制二恶英的产生。烟气控制系统如此昂贵,除了工艺要求高外,为保证设备故障时,废气也能达标排放,企业还增设了备份的泵系统,喷加的活性炭也比国家要求的更多。目前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的烟气处理、二恶英的控制,均达到了欧盟标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对二恶英的调查报告显示,控制二恶英最有效的手段即是对废弃物的充分、完全燃烧。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共有6座大型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其中填埋场3座,焚烧厂2座,生化处理厂1座。尽管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走在了前头,但与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上海市的垃圾处理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上海除了在垃圾填埋和焚烧等处理技术上进一步摸索,同时也正在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政企合作模式、垃圾处理补贴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思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