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珠日河:
百万亩草牧场重现生机
本报记者 罗 霄 通讯员 徐志民

  草绿了,花开了,踏进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珠日河草牧场百万亩收缩转移项目区,顿感眼前一片翠绿,百万亩草地散发出阵阵清香,万里晴空飞鸟鸣叫声,声声清脆……好一派和谐生态美景。然而,几年前这里的草场还是满目疮痍,是什么原因让珠日河百万亩草牧场呈现出勃勃生机?

“围”出生态

  珠日河给出的答案是:科学发展,收缩转移。

  珠日河曾经是大草原的代名词。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林草植被日益减少,大片的草牧场变成了沙地,而且潜在沙化面积达近百万亩。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的牧民林树宽说:“有的草牧场像白沙滩一样,每年7月才能返青,牛羊饿得都啃草根,好草场面积越来越少,咱牧民生产生活越来越困难了!”鉴于这一实际,2009年科左中旗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收缩生态脆弱地区的生产活动,围封禁牧以恢复生态植被。该旗对珠日河55万亩草牧场进行围封禁牧,并对围封项目区牧民的草牧场每年每亩补贴8元,一次性补贴5年。林树宽说:“恢复咱们牧民的草牧场生态,每年一亩草牧场政府还给咱们8元钱,咱们政府真是好啊!”如今,经过1年的恢复,百万亩珠日河草牧场于5月初就开始返青了。

“迁”出转型

  “移民搬迁以后我们的生活真是大变样了!从前牧民过着游牧生活,现在通过移民搬迁,我们白音珠日河移民新村的村民们都住上了大瓦房,屋子里面通水、通电,有了电视,有人家还买了电脑上了宽带,我们都过上了现代化生活。”白音珠日河移民新村村民乌日其其格边上网查资料边对记者说。农牧民转得出、稳得住是收缩转移工作的“重头戏”。2009年,科左中旗投入8279万元资金启动了生态移民新村建设。将散布在珠日河55万亩草牧场上的97户牧民全部转移到白音珠日河移民新村,为每户牧民建设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的庭院、建筑面积70.7平方米房屋,还为每户牧民配备了棚舍、窖池、沼气池等生产生活设施,对白音珠日河移民新村实施了“五通”工程,即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等。

  同时,科左中旗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推行牲畜舍饲圈养,重点发展基础母牛养殖。 

“跑”出和谐

  “这是第30次去敖特根家做思想工作了,敖特根终于同意搬迁了……”这是时任科左中旗收缩转移工作队负责人张勿力仓工作日记中的话。收缩转移工作涉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广大牧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使搬迁转移工作阻力巨大。而科左中旗仅用6个月时间顺利完成围封草牧场近百万亩,转移农牧民97户的工作,是什么原因让这项工作完成的如此顺利?张勿力仓说:“跑出来的和谐!”为顺利实施收缩转移工作,科左中旗通过组织召开会议、干部入户走访等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努力消除农牧民的顾虑,使他们主动配合和支持收缩转移工作。张勿力仓说:“97户牧民散居在近百万亩草牧场上,距离收缩转移工作队驻地最近的只有几公里,最远的达70多公里,为宣传好收缩转移政策,我们工作队员一户一户地走访,一户一户地做思想工作,一遍一遍地为牧民解释收缩转移政策,前前后后光跑散居牧户我们就走了近10万多公里!”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