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合作社将农民与农民、农民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依靠农业专业合作社,陕西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品牌不断壮大———
农民合力闯市场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艾 青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自己购买的农产品外包装上,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合作社”的字样。如今,在陕西省几乎所有的优势农业产业,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去年年底,陕西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237家,成员总数为48.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95.9万户,分别较2008年增长76%、258%和81%。合作社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

  大多专业合作社由农民专业协会发展而来,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合作社将农民和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抱团发展。蒲城县玉女土织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亚弟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是土织布协会。我们提供原料,协会成员按要求生产土织布,领取加工费。至于用土织布加工什么产品,卖了多少钱,与她们无关,所以加工的布质量难以保证。成立了合作社后,大家入股、分红,合作社亏了,大家也就亏了。产品卖得好、赚钱多,大家分得也多,因此现在的织布质量大大提高了,玉女土织布也更有名气了。”

  比起玉女土织布来,华县富民甘蓝专业合作社将品牌和经济实体做得更大。2008年,富民甘蓝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由于龙头企业的加盟,资产多达1300万元,社员520户。合作社拥有蔬菜基地近2万亩,以高于市场统一价格收购社员蔬菜,进入合作社加工厂进行深加工。自2008年11月开始,加工厂与康师傅集团、青岛耕青进出口公司等合作,将脱水甘蓝等蔬菜深加工产品推向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实现了产值的再次提升。

  2009年,富民甘蓝专业合作社加工新鲜蔬菜1.69万吨,销售脱水蔬菜1300吨,供应农资80多万元,产值达1380万元,纯利润达128万元。社员不仅从生产环节多挣了钱,还从加工环节按照交易量分配了69.12万元。“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挣到钱,我们的蔬菜基地和质量才更有保障,市场、基地双稳定,农民企业双受益。”合作社董事长说。

  据统计,社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非社员家庭高出近27%。一些瓜菜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收入较当地农户高出一倍多。

  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和企业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使一些优势农业产业有了更加稳定的发展基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品牌正在形成、壮大。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创办企业、建立经营实体557个,注册商标770个,质量安全认证261个,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245个。

  更为可喜的是,农业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成功的集群包括位于同一地点的许多关联产业、供应商和结构。

  在洛川,富百苹果专业合作社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生产出质量上乘的苹果,同时组建了养猪专业合作社,为生产基地提供有机肥;华县万隆养殖专业合作社将鸡粪提供给本村的南沙樱桃番茄专业合作社,绿色南沙樱桃番茄销路更好了。

  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受文化程度、思想认识、专业技术、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地域的限制,在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新的产品营销业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合作社在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带动农民闯市场等方面极不适应,成为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去年陕西省在宜川县专门设立了“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学院”,常年开展对基层干部、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财会人员以及社员代表的培训教育。有的县建立了合作社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作为合作社人才培训提高的教育平台和培训基地。

  最近,陕西省农业厅组织首批命名的50位百强示范社的理事长,到合作社发展好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学习考察,让理事长亲身体验先进合作社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