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0年7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时代的琴弦上放歌
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老艺术家阎肃
本报记者 曹红艳
  5月13日,阎肃在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参观,和飞行员亲切交谈。                            郭兴福摄(新华社发)

  “山弯弯,水弯弯,田垄望无边;笑甜甜,泪甜甜,一年又一年;燕子飞,蜜蜂唱,坡前柳如烟;风暖暖、梦暖暖,这是我家园;最难忘,最难忘,妈妈脸上又见皱纹添。”5月31日,在空军政治部举办的阎肃事迹报告会上,80岁的阎肃深情地朗诵起他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所写的《我的家园》,现场气氛一下子被推向了高潮。

  军旅艺术家阎肃,先后创作了1000余部(首)深受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喜爱的文艺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誉为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歌唱人间一切美好事物和情感,宣扬真善美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半个世纪前,阎肃以深沉激昂的笔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红梅赞》。在它的旋律中,几代中国人被一个人的故事深深打动,江姐,一位信念坚定、忠贞不渝的英雄,她让一个民族看到了信仰、收获了感动、集聚了力量。

  1962年,我国刚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在这种背景下,阎肃想到,能不能创作一部戏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我们的党提提气,为人民鼓鼓劲。就这样,在一间小屋里,他用20天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剧本。

  1964年,歌剧《江姐》一经公演大获赞誉,一年内演出200多场。全国很多剧团纷纷排演,在上海就有6家剧团同排《江姐》,汉口也有8个剧院同演《江姐》,形成了我国戏剧界罕见的文化景观。如今《江姐》已经5次复排,一台戏唱了半个世纪,教育鼓舞了几代人。

  “一首歌就是一个小小世界。”阎肃说,“我不敢说我的作品能够改变世界,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 

1992年9月4日晚,第七届全运会开幕式在北京主会场举行。阎肃作词、孟庆云作曲,韦唯、刘欢、韩磊演唱的一曲《五星邀五环》响彻会场。

  七运会举办时,正值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五星邀五环,北京连四海,中国正开放,长城敞胸怀……”这首在众多候选歌曲中脱颖而出的七运会会歌,把开放的中国对奥运的期盼演绎得淋漓尽致。

  经过8年的准备,在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的时候,阎肃再次把积蓄已久的激情化为音符,创作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首热情豪迈的奥运歌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声音,唱出了中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博爱精神。

  阎肃说,“歌唱人间一切美好事物和情感,宣扬真善美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共同责任。”阎肃创作的歌曲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改革开放之初,有人对军人的形象产生模糊认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军人是真正的男子汉;后来,又以一首《长城长》,激起人们的国防意识。改革开放初期,他用一首电视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告诉人们:改革的路就在脚下;当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时,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

  “作品只有活在老百姓心里才算留下了”

  《我爱祖国的蓝天》是阎肃以空军为主题创作的一首歌曲。50年来,一代代空军官兵人人会唱、人人爱唱。“这首歌是生活所赐。”阎肃说。

  1961年,阎肃当兵锻炼,在一个部队扎扎实实待了一年。在那里他开始负责种菜,后来跟着老兵学机械,日子久了,感觉真正成了部队中的一员。一天,他正在飞行现场保障飞行,别的飞机都已经返场了,惟独他们机组的飞机还没有回来。晚霞中,他发现机械师的眼睛始终望着天空,“那时,我第一感觉就是,他的心在天上。”阎肃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写下了《我爱祖国的蓝天》。

  阎肃常说,一个剧本、一首歌曲能够取得成功并且流传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贴近生活。他写《红灯照》的时候,采访了义和团所有活着的人,当时这些人都是90多岁,共有几十个人。然后,又多次走访清史专家荣孟源请教。

  阎肃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却没为自己出过一本书。他觉得,“作品只有活在老百姓心里才算留下了。”从1987年开始,阎肃写了19首以北京人文为主题的歌曲。这些歌曲一经演唱,便风靡全国。北京电视台还特地用这些歌制作了一届主题春晚《京腔京韵自多情》,这个名字也是阎肃起的,到现在,很多北京人还津津乐道。其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入选“改革开放30年流行金曲”,《唱脸谱》也被选进了小学课本。

  有人说,阎肃创作的歌曲感染力强,是因为他的作品中透出了百姓的情。他心中装着各种各样的人,他熟悉百姓的生活,能用心体味人们的喜怒哀乐。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徐沛东这样形容他对阎肃的印象,“他像一缕和风,飘飞在人民群众当中。”

  阎肃从拉大幕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逐渐成名,被誉为文艺界的“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对此,阎肃说:“我一概不承认,根本没有的事,感觉自己没做什么,怎么就有了这么高的评价。我惟一承认的,就是我很勤奋,我认真对待每一分钟。”

  “让自己的思维与时代同步,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阎肃从艺的头5年,经常是一个人干七八个角色的工作,拉大幕、点气灯、演反派、讲相声、演双簧,哪个岗位缺人他就往哪个岗位顶。阎肃的儿子阎宇讲道,“那时候我爸自称是一专八能,他自己说得挺热闹,但一分析那不就是个打杂的么,但他自得其乐,并坚持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文艺创作。”

  阎宇回忆,阎肃好像没有过星期天,有时就算周六玩会儿,周日又会回到工作状态。他年轻时更是这样,30岁以前的休息时间不是看书,就是进戏园子。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阅读戏剧作品、文学作品和看戏。

  阎肃爱书,从莎士比亚、果戈理到老舍、曹禺的作品他都读,他喜欢的每本书都包上了书皮,如果书皮破了,他会更换。现在,阎肃家的藏书有1万多册,两面墙的书柜里,很多书都几十年了,还依然保存完好。

  阎肃爱戏,年轻时常常为节省5分钱的车费,步行许久到剧场看每小时1角6分钱的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上演的剧目,他几乎一出没落下过,电影、京戏、曲艺、交响乐他都去看去学,川剧、清音、单双簧、四川评书、越剧、梆子,哪个剧种有什么绝活,精彩的段落他都清楚。

  阎肃听广播、看电视,什么都喜欢,自称是“吃什么都香”。他相信一条,就是“五谷杂粮”养人。在文艺圈里他是个杂家,是作协比较老的会员,因为写话剧、写京剧、写地方戏曲,又参加了剧协。他是音协的理事,1958年就加入了曲协,后来还是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如今,年过八旬的阎肃每天都坚持阅读报刊杂志,还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说,“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让自己的思维与时代同步,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编辑点评

情系人民的军旅艺术家

曹红艳

  军旅艺术家阎肃响应党的号召和时代召唤,长期扎根于讴歌主旋律的第一线,情系广大官兵和百姓,60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歌曲精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愧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

  他始终追随时代的脚步,踏着时代的鼓点,倾听时代的声音,用全部心血为我们这个奋进于复兴之路的伟大民族抒情放歌,激励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他在创作中不懈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把艺术的根脉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无时不刻不在感受着这片热土的呼吸与律动。他的作品全部来自生活的积累和真情的碰撞,立意高远、气势磅礴,因而极富感染力。

  他自觉投身无比广阔的社会实践,创作的歌曲贴近生活、充满真诚,显示出很强的亲和力。这是因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作品才深深打动了普通人的心弦,能够让人们久久传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