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蓝色经济在各地 ⑧
广东阳江:渔业转型升级 渔村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 王志羚 张建军
  进入休渔期的渔船停泊在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内。               本报记者 王志羚摄
  广东顺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是由渔民自己组建发展起来的民营股份制企业。不仅拥有广东省最大规模的渔船队伍,近年来也延伸了产业链,建立起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出口创汇。      本报记者 王志羚摄

  编者按 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渔业资源丰富,素有“广东鱼仓”之称。2009年,阳江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00.16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居广东省首位,渔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

  在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阳江一度有“鱼仓”之名而无富裕之实。零敲碎打,靠天吃饭,资源枯竭……传统渔业的粗放低效成为阳江海洋渔业发展的瓶颈。为了带动渔民尽快脱贫致富,阳江以发展现代渔业带动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渔业转型升级、渔村焕发生机的新路子。

转型升级:以质取胜是根本

  海洋捕捞零增长计划,不是不增长,而是要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来到广东顺欣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的时候,董事长林织正接受当地电视台的采访。他跟记者见过的任何一位董事长都不太一样:小个子,黑皮肤,眼神流露着腼腆。他的公司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船队,公司的远洋资源开发项目还被列入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之一。

  “从近海到远洋、从捕捞到深加工,作业结构和经营结构的调整给我们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林织说。

  浅海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让顺欣公司意识到调整作业结构和经营结构的必要性。顺欣公司一方面延伸了产业链,2006年公司水产品深加工厂投产,带动海洋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八成产品出口至美国;另一方面通过改造渔船装备、改变作业类型、建立“公司+渔船”经营体制、加大捕捞研发,公司渔船效益明显提高,单船年产值高达400多万元,少的也有150万元。

  为了迅速壮大海洋捕捞实力,近年来,阳江市扶持了6家以海洋捕捞为主业的渔业公司,促进海洋捕捞业走以质取胜的道路,实现开发外海深水渔业资源的目标。

  在阳江,捕捞业粗放低效的局面曾一度持续。由于捕捞强度大,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船大面积亏本,渔港经济萧条,部分渔民返贫。1999年,国家调整海洋捕捞业发展方针,出台海洋捕捞“双控”政策,提出海洋捕捞零增长计划。“当时,一些渔民认为这是要制约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对海洋捕捞业失去信心,纷纷卖船转产,有的渔镇一个月就卖出十几艘渔船。”阳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梁成满回忆说,“我们就不停地宣传,做工作,告诉渔民,不是不增长,而是要有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通过大量调查分析,阳江市渔业部门搞清了海洋捕捞业效益下降的原因,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渔船作业结构和布局未能适应南海渔业资源的变化。

  于是,阳江市淘汰了一批效益差的老旧渔船,并通过减船将劳动力转移到水产养殖、加工和流通产业环节,优化了捕捞渔船队伍结构;大力发展对资源破坏小、捕捞品种价值高的刺网和延绳钓作业渔船,淘汰、减少拖网和围网作业渔船。2009年,对资源破坏严重的拖、围作业渔船数由1999年占捕捞渔船总数的34.1%、占功率总数的73.82%分别下降到了14.46%和23.09%。同时,小船改大船、木质渔船改钢质渔船的计划也加紧进行。2009年阳江市新增总功率5094千瓦的19艘钢质渔船,在建19艘。

  节能高效的新渔船适应了深水、外海渔业作业,渔民到深海外海作业积极性高涨起来。目前,阳江市到南沙作业渔船超过300艘次,先后参加远洋渔业的渔船有46艘。渔业部门还组织有经验的渔船跟帮到外海深水渔场生产。深海外海作业不但减轻了近海资源的压力,而且为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去年,阳江市有80%以上的渔船在中深海或外海生产。

产业化之路:渔业效益增长快

  “公司+基地+渔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形成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渔户的产业化之路,为渔区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机会。

  阳江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海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月内即将正式投产。基地的投产,使万事达有望成为今年阳江市高新区的第一税收大户。“投产后,今年的出口总额可达1.4亿美元,比去年翻了一番。”万事达公司的执行总裁陈必添说。

  万事达是一家专门从事海产品精深加工和制造的企业,其冻虾产品目前已占领了加拿大冻虾市场的九成份额,美国冻虾市场约30%的份额也来自万事达。眼下,万事达正打算开拓国内市场,计划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销售点和冷库。

  万事达是阳江市重点培育的众多农业龙头企业之一。近年来,一大批规模大、拉动力强的渔业企业在阳江成长壮大。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公司+基地+渔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形成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渔户的产业化之路,带动了面积达3730.3公顷的对虾、罗非鱼、鳗鱼等一批优势出口品种养殖基地的发展,并为渔区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机会。产业化的发展逐步扭转了以往零敲碎打的渔业经营局面。不少企业走上了渔工贸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一条龙的发展道路。2009年,阳江市水产品出口量5.92万吨,出口货值3.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01%和51.59%,出口额增幅居广东省首位。

  与此同时,阳江市还积极推动渔业专业组织的发展,成立了市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沙扒纲钓协会、程村养蚝协会、闸坡网箱协会等一批渔业专业组织。目前,阳江市共有渔业协会11家,渔民专业合作社34家。渔业协会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服务、保险服务,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农户和大市场联结起来,成为产业化经营中的一分子,这些都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阳西县绿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合作社已经建起了5层高的新办公楼。不少社员表示,合作社模式让他们尝到了合作采购、合作养殖与合作互助带来的低成本、高价值、低风险、好销路的甜头。

  下一步,阳江市渔业部门还将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渔业投入机制。“我们将制定吸引外资发展的渔业优惠政策,建立以经营者投资为主的投资机制,让市场资金、政府扶持、群众自筹以及金融支持等多方力量一起参与渔业开发。”阳江市发展改革局局长丁锡丰告诉记者。

小渔村之变:渔民生活换了样

  村里建起了村中公园、运动场,公路硬底化、家园净化、村庄绿化,成为阳江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这两年,阳西县织贡镇鸡 朗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去年在浙江省出海作业的180多位村民的劳均收入达到了10万元。在当地渔业公司的带动下,不少村民还独立作业,当起了船老板。目前鸡 朗村在浙江省生产的大马力钢壳渔船就达33艘,总功率12600千瓦,价值4000多万元。村里建起了村中公园、运动场,公路硬底化、家园净化、村庄绿化,成为阳江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带动了大批农民致富。但阳江市新渔村建设的步伐未止于此。

  今年春节前夕,渔民张杏英搬进了江城区帆映雅居小区的一套两居室。“花6万元住上了新房,客人来终于有地方坐了。”张杏英高兴地说。而此前,张杏英家的客人只能坐在船板上。一家五口全部挤在狭窄的船舱里,台风天还要担心渔船被风掀翻。

  和张杏英家一起搬进小区的,还有131家久居漠阳江上的渔户。受惠于阳江市政府水上居民安居工程,这些渔民们从此结束了水上漂泊的生活。

  水上居民安居工程是近年来阳江市改善民生的一个亮点。截至目前,阳江市已投入安居工程资金6295万元,安置渔民593户,建成阳春市龙津花园等安居房,使450户渔民上岸居住,创出了解决上岸和就业的“阳春模式”。阳江市还将渔区危房纳入全市农村安居工程,并计划在广东省财政的支持下,从2009年起3年内解决阳江渔民“连家船”问题。

  此时的阳江正值休渔时期,但记者走访了一些渔村和渔区却发现:渔船赋闲人不闲,渔民培训忙充电。6月18日,在绿康合作社举办的2010年阳江市转产转业渔民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结业;6月19日,江城区举办的渔业船舶五等职务船员暨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开班。

  据了解,2004年至2008年5年间,阳江市拿出广东省转产转业议案安排资金中的765万元,用于渔业技能培训项目,共办培训班31期,培训2390人。

  “只有提高渔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才能适应新渔村建设的要求。”梁成满表示,“除了组织培训,我们还将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让技术服务普及化,争取到2011年末组建50个渔民专业合作组织。”

  据悉,未来阳江还将建设一批特色渔业镇、专业村,打造“中国渔都”、“中国蚝乡”、“广东水产种苗之乡”等特色品牌,带动渔村渔业走上规模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