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未来两年内,1600个乡镇级农家店和100个乡镇级农资中心店将覆盖武汉乡镇农村。
同时,武汉还将在原有供销社流通网络基础上,全面推进“四级网络”建设,配套建设市级农资物流中心1个,区级农资配送中心10个,农资连锁配送率将达到70%以上。一个密布在乡镇的农资连锁供应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新农村建到哪里,放心店就开到哪里”
截至5月5日,武汉供销社农资放心工程中的百家农资中心店选址全部完成,并已建成22家,工程将在“十一”前全部完成
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供销社拥有网点3800多个,占据了流通市场近90%的份额。供销社在农村收购农产品,在城里建土特产商店,成为这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标志。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竞争和生存的双重压力日渐突出,供销社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
2005年,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新网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实施,武汉供销社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6年,武汉供销社在全国率先改制。利用多年农村经营的优势,武汉供销社对农村经营服务网络进行了整合改造或选址迁建,开始建设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综合服务配套工程。“农资放心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当记者来到武汉东西湖区荷包湖农资中心店门口时,这里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满载化肥的运输车排起“长龙”,车身上“服务三农保价稳供”、“扶贫助农科技兴农”的标语格外醒目。
扛着送上门的100斤碳酸氢铵、尿素、复合肥等将用到的肥料,东西湖区新沟镇街一大队的农民徐俊文非常高兴。他说,“供销社给我们送‘及时雨’来了,今年肯定会有好收成!”与徐俊文一样,来自武汉各城区的200户特困农民都在家门口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肥料。
“这只是农资放心工程的一部分。除了有免费的化肥,农民还将得到免费的农技指导。同时,他们还能在家门口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农资产品。”武汉供销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所有建成的农资中心店单体营业面积均在80平方米以上,每家店都有20多个品类,经营量每年超过2000吨,且各中心店负责人均经过专门培训,农资农技经验都非常丰富,“为农民服务是供销社不变的宗旨,新农村建到哪里,我们的放心店就开到哪里。”
“供销社控股企业,每家都是为农服务”
依托1000米长、17个装卸车位的铁路专用线,以及近5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设施,上连生产厂家,下连农资终端市场的农资现代经营网络逐步形成
武汉供销农资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武汉供销社最早组建的一家企业。2010年,武汉实施“农资放心工程”后,这家企业被纳入到“四级网络”中。公司建成了武汉市供销农资物流配送中心,主要负责武汉农资网络的总体规划布局、大宗农资商品的采购配送、市级淡季化肥储备等工作。
依托1000米长、17个装卸车位的铁路专用线,以及近5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设施,武汉供销农资物流公司完善了配送体系,把武汉市农资物流中心建成了上连生产厂家(大型供应商),下连农资终端市场的一体化体系,便农、完善的农资现代经营网络逐步形成。
“2009年,我们企业对农产品做出的价格补贴在400万元以上。”武汉供销农资物流公司总经理徐绍雄说。
记者在山绿集团冷链物流中心看到,来自武汉各城区的毛豆源源不断地进入冷库。“毛豆是容易在高温下发霉的品种,上市前须放在冷库中保持其新鲜度,我们称其为流通加工。”山绿集团总经理曹胜明告诉记者。
针对武汉地区农副产品、水产品资源丰富但销售难、附加值低的实际情况,武汉供销社在2006年创办了山绿集团。
“我们为农民在淡季储存农产品,在旺季再推上市场。”曹胜明说,“比如说毛豆,现在市场批发价每斤一般1.5元,在我们冷库储存一段时间再运往吉林、辽宁、北京和上海等地,每斤至少能卖到2元。”
通过流通加工,山绿集团打造了一条从基地、加工到配送的为农服务产业链。曹胜明还自发组织了武汉农产品经济人协会,以“山绿”为平台为农民及时反馈惠农信息并解决问题。
“开超市,办市场,拓宽乡村流通渠道”
引进商业龙头,自办便民超市,成立专业市场,打造特色品牌,乡村流通渠道的拓宽让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千变万化的市场
通过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经营网络,武汉供销社巩固和发展了农资、棉花、医药、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等一批传统优势行业。“超市下乡”工程起步迅速:引进中百、武商等本地商业龙头,供销社自办便民超市。目前,武汉供销社拥有各类网点720个。
除了开超市,武汉供销社为农服务最大的法宝就是办市场。
湖北省是我国茶叶主产区,2009年,茶叶种植面积270万亩,产茶量10.5万吨,产值超过35亿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恩施、十堰、宜昌、咸宁、黄冈等地茶农卖茶难的问题,我们成立了中部地区第一家茶叶批发市场———汉口茶市,通过‘商户+基地+农户’的方式,将千家万户的茶农带入了千变万化的茶叶市场。”武汉供销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供销社引进了全国各地茶商220余户,种植、加工、销售各司其职,带来了茶叶工艺改造和技术革新。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英山县,是湖北省内面积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2009年,英山县茶园面积达到1.3万公顷,年产干茶2.65万吨,系列产值9.83亿元,茶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五、湖北第一。为打响茶叶品牌,汉口茶市与英山县政府合作,推出了第一个茶叶品牌———“英山云雾”。
“过去,英山茶平均5元多1公斤,现在,英山云雾平均600多元1公斤;过去,年产200万公斤茶叶就愁销路,现在,年产量过了1580万公斤,却连续9年无库存。英山茶叶拍卖价更是创下了全国茶叶斤价巅峰————每公斤‘春笋’单价高达3.96万元。”在汉口茶市经营着30多平方米“英山茗茶”的谢祺感叹有了品牌之后,英山茶叶身价大涨。
据了解,目前,英山近20万人从事茶叶种植及关联产业工作,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均来自茶叶,“英山云雾”品牌的创立从根本上带动了茶经济,促进了茶农增收。
武汉市供销社负责人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供销社重塑供销形象,重振供销辉煌的机遇。近些年,武汉市供销社积极搭建农村社会化服务新平台,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拓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主渠道,在为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