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7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跑千里路 不失一句真
记广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彭新云
本报记者 曹红艳 通讯员 李华敏 张科进
彭新云(左二)在指导部队史馆建设工作。  李三红摄

  “让军队的光荣历史不断档、光荣传统不失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担当。”说这话的人,是广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彭新云。

(一)

  1966年,17岁的彭新云入伍来到湘南。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让他着迷。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他内心萌动着“记录者”的冲动。1970年,彭新云被部队保送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他在阅读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出我军历史发展沿革图谱。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把它作为参考。

  1981年10月,顺应拨乱反正的历史潮流,广州军区成立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不久,彭新云作为军区政治部一名副处长,主动要求做一名专职军史研究员。

  编研工作者要走出书斋,融入部队,在现实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这是彭新云多年从事编研工作的体会和追求。

  一次与某团官兵座谈,他询问团队主要历史荣誉是怎样取得的,主要英模的事迹是什么?然而,有的官兵一脸茫然。年轻官兵对本部队的光辉历史知之不多的情况,令彭新云感到肩负的重任。

  近年来,彭新云带领全区编研人员编写出版了《广州军区荣誉团队史》和《广州军区英模人物传》传稿430多篇、300万字,全面系统地汇集了自红军时期以来,军区部队荣誉单位、英模人物的传记。

  针对史料传播途径单一,读者群体少,不利于扩大影响的问题,彭新云充分利用出版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编研工作成果,发布党史军史信息,先后撰写出版了《南天烽火》等纪实性读物,发表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文章、纪实作品,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

  “一字入史册,九牛拔不出。”在军史编研工作中,彭新云反复告诫大家,必须抱定“对得起先辈、对得起后人”的精神,决不能因为粗疏错漏歪曲历史、贻误后人。

  上世纪80年代末,全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全面展开后,他作为《全国剿匪斗争》卷的牵头汇总单位负责人,提出了编纂需把握的22条规范性意见,对统一该卷6个大区册的编纂标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9年,广州军区组织编纂《广州军区史》。彭新云经过深入思考研究,提出了编写工作应把握的七个原则,对帮助编史人员统一认识、推动编写工作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年来,凡经彭新云组织编写的军史书籍,出版前都要经过反复修改,几易其稿。课题研究他都亲自组织讨论,书稿结集亲自审查把关,重大史实亲自考证。

  “宁跑千里路,不失一句真。”在编写军史丛书《剿匪斗争·中南地区》册时,他带着两名同志跑了10个省市的43个党史、档案、公安、政协、民政、省报单位,征集到4000多万字史料。在南昌,他们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酷暑,十来天工夫,硬是从上万名烈士中找出了20多名营以上江西籍烈士的资料。

  “板凳甘坐十年冷。”近30年来,彭新云先后主编、参编和直接组织编写了军史书籍36部、2700多万字,没有出现过失真失实的情况。

(三)

  彭新云非常珍视军区部队的传统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传统教育资源规范化建设。由他牵头,广州军区先后于2001年、2008年两次组织开展编史建馆普查,并下发了加强部队传统教育和规范部队史编写、部队史馆建设的相关文件。

  在此期间,他带队考察了216个单位的编史建馆情况,多次深入基层部队,就编史建馆的规范和技术问题进行辅导。通过近10年的努力,目前,广州军区团以上部队基本编写出了部队史,团以上部队和有荣誉称号的营、连级单位普遍建起了史馆和荣誉室。

  2004年,彭新云从编研室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地方几家文史单位争相高薪聘请。考虑到军区编研室新手多、业务生,组织上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传帮带”,他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编研室副主任张绳道告诉记者,彭主任退休后依然是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白天干8小时,晚上再干4小时。

  党史军史是一座红色宝藏,彭新云就是孜孜以求的掘宝人。近5年来,他为帮助有关部门和部队宣传本单位历史及解决历史疑难问题,先后100多次提供佐证资料、接受千余次咨询服务,有关资料信息密密麻麻地记了20多个笔记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