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不如在家种菜,这是目前贵州省独山县很多农民的想法。“我去年就放弃了在外务工年收入万元的工作,在家种起了青菜,并计划租地逐年扩大规模。”盛夏,贵州省独山县羊凤乡村民蒙焕海笑着说,经过初加工后,他的青菜卖到县盐酸菜厂,运输费由厂里补助。他自己算了一笔账:秋季种一亩青菜5个月左右,毛收入1000多元,不影响夏粮生产,如果加工成半成品,收入还将翻番,达2000多元。
以往担心青菜的储存和销路等问题,同蒙焕海一样的菜农们常常不敢扩大种植规模。现在,他们已同县里盐酸菜厂签了订单,上述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卖菜再也不愁销路。
据独山县县长张惠明介绍,该县组织厂家推行让利于民的运作模式,让菜农们卖菜卖得舒心、放心。以涪陵榨菜集团独山盐酸菜厂为例,该厂把生产基地的发展作为贯穿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在2009年的秋冬农业生产中仅青菜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8000多亩,并给予菜农适度补贴。
另一方面,独山盐酸菜有限公司通过一期扩建,现在可储备8000余吨盐酸菜原料,有效解决了盐酸菜厂原来产能、储存等问题。预计今年生产盐酸菜、雪菜等系列产品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突破6000万元的目标。
“近年来独山就通过这种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工业和农业在互动中同步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增收。”张惠明说,独山盐酸菜因此彻底摆脱了以往民间土菜的形象,成为农民致富的法宝,并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农产品展销中心贵州馆闪亮登场。
提起独山盐酸菜,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民间土菜。据介绍,有500年历史的贵州独山盐酸菜以青菜为主要原料,加以糯米甜酒、冰糖等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制作过程都要装入坛内腌制,故又称“坛酸”,其色鲜味美,脆嫩可口。
但是,受地理、历史因素影响,一直以来这样的美味却只能在民间作坊生产、自用自销,推行产业化的目标一直没能实现。
如何实现民间土菜到特色名牌的跃升?独山县想到了“外引内联”双管齐下的办法。该县通过对外招商、对内加大扶持等系列措施,倾力打造这一地方特色品牌,使独山盐酸菜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独山第一家盐酸菜厂产量连年下滑,企业发展面临挑战。怎么办?独山县有关部门通过多次调研,认为必须借助外力,实现各种生产经营要素的整合,才能将独山盐酸菜这一百年品牌重新擦亮,做强做大盐酸菜产业。
后来该厂通过与重庆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为重庆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家全资子公司,独山县借助该公司的销售网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其管理经验,充分发挥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改造生产工艺,拓宽销售渠道,迅速提升“独山盐酸菜”的企业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使独山盐酸菜厂逐渐走出困境。
自2008年以来,独山盐酸菜有限公司投入巨资对独山盐酸菜的加工工艺、生产设备、产品包装等进行改进、整合。同时,该公司还开展新品种研制的各项试验。以盐酸汁为原料,熬制出了独具风格而又营养丰富的酱油调味汁,成为循环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年生产能力已经由原来的1000多吨提升到5000吨。
外引离不开内联。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独山县对本土成长起来的盐酸菜企业更是加大扶持力度。2006年6月原独山盐酸菜厂职工余桂元等投资33万元成立天元食品有限公司,同年12月底该公司生产的盐酸菜全面进入贵阳市场,企业年生产能力400多吨,产品远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产销率达95%以上。当前,独山除了三家盐酸菜企业以外,还有30多家家庭作坊从事盐酸菜的生产加工。
经过精心培育,“独山”牌盐酸菜商标多次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如今独山盐酸菜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