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专业市场的区域驱动力”系列报道 ⑧
一个市场见证区域合作轨迹
———来自江苏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的调查
本报记者 廖晓飞 通讯员 解 斌

  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位于徐州市庆云桥,与市区中心商圈就隔一条街。穿过高档的商场和写字楼,走几分钟就到了生产资料市场。从外面看,很难发现闹市区还有这样一个生产资料市场。

  上午9点多钟,市场里各家店铺早已开门营业,人来人往,车流涌动。走进市场,各种生活、生产资料让人眼花缭乱,墙体上到处可见厂家的商品类型和联系电话。这里供应的生产资料门类齐全,从小小的螺丝钉到钢材,从家庭装修用的建材到高速公路两边的铁护栏,应有尽有。

  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经营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摊位1400多个,实际进驻业户2000多户,从业人员近万人。2009年,市场完成交易额110亿元,位列全国十大生产资料综合交易市场的第二名。

  近年来,徐州市兴起了大大小小多家生产资料市场,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地处市区中心位置,既带来了充足的客流,又限制了市场的发展空间,陈旧的市场基础设施显得与市中心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提档升级工作迫在眉睫。

区域合作催生市场

  这个被冠以“区域”名义的生产资料市场的诞生,是区域合作的结果,而其落户徐州,也正凸显了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葛林的店铺位于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的五厅512号。

  1997年,葛林从一家国有焊条厂辞职做起了焊条生意,最初,他并没有在市场内租店铺。“我原来的焊条厂是徐工集团的配套厂,生产的焊条主要销往徐工集团。”葛林说,凭着在厂里积累下来的客户关系和专业知识,生意起步并不困难。

  但单靠原有的客户关系,生意起步之后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几经周折,葛林终于在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里租下了一个店面。进入市场后,葛林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如今每年能有500万元到600万元的销售额。

  “随着在市场中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生意也做得越来越宽了。”葛林说,从最初的焊条到现在的仪器、仪表等都做,“市场就是信息汇聚的中心,在这里机遇特别多。”

  在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还有更多的“葛林”。这座从1992年建立之日起就被冠以“区域”名义的市场,名副其实地发挥了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也为市场内的商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接壤之处,通过铁路或高速公路到达四省省会都不超过4个小时。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会,京杭运河穿境而过,同时徐州处于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与东北亚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的切点上,是两大国际经济区域的结合部,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广阔的市场腹地。

  市场的诞生,正是区域合作的结果,也是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显现。

  江苏省徐州物资(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张建华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强化区域合作,徐州主动联系周边16个城市和123个县(市)的物资部门组成了“淮海经济协作开发区”,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对口联合,为市场的建设打下了基础。80年代末,机电、汽车、钢材、建材等市场逐渐初具雏形。1992年正式成立了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

  “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典型。市场的培育、建设和发展过程,既是徐州市物资局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也是徐州市物资系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条成功之路。”张建华说。

  市场由原物资局的仓库改造而成,从最初河边一条街上的几个门面到现在形成的占地10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从外形上看仍保留了仓库的模样。“市场成立后一年,生意就红火起来了,进驻的单位越来越多。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一些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进驻市场设点。”张建华说,到1997年,市场摊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经过几番扩建,原物资局的仓库在几次滚动发展中也逐步成为了今天的市场店面。

  经过18年的发展,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不仅是苏、鲁、豫、皖四省规模最大的生产资料市场,其辐射范围已经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生产资料的集散地,来自东北的木材、山西的煤炭、宝钢的钢铁,都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裂变”寻求新空间

  随着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生产资料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区域间经济合作的需要,汽车市场、钢材市场、木材市场先后在“裂变”中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5年以前,徐州市二环北路一带的居民一到刮大风,就得关好门窗,要不就会满屋煤灰。到了雨天,路上更是泥泞不堪,黑水成河。

  原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前位于城郊的煤厂已被居民区和商业区包围。张建华介绍说,这个煤厂也是徐州市物资集团的下属企业,曾是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占地300亩,拥有3条铁路专用线。

  煤厂设备老化,房屋破旧,其生产造成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而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迫切需要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原物资局的仓库早已都发展成市场店面,一铺难求的情况已经持续多年。

  “每天生意都很红火。”从福建来的李杰在市场里做钢丝的生意。“生意红火有个特点,一是人多,二是堵车。”李杰开玩笑地说,看到堵车他心里就有底了。张建华说,当时大货车只要一出市场,市场外的马路准堵车。

  在这种情况下,关闭位于城区的煤厂、建设新的市场,顺理成章。2005年,诚坤金属材料市场成立。这是徐州物资局主动从老的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中独立出来的新市场。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主动经历了一次“裂变”。

  “裂变”出的市场摆脱了原来老市场空间的限制,一些体积庞大、自重较大的商品的交易,由于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方便的交通运输,从地处徐州市中心的老市场转移到了诚坤金属材料市场。

  诚坤金属材料市场距老市场只有10分钟左右的车程。这个市场占地15万平方米,比老市场大一半。由于有足够的空间,市场不仅建设了商用交易门面,还新建了大型室外货场和票据结算中心,再加上原有的3条铁路专用线,钢材等商品的集散非常方便。

  “现在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市场交易厅逾2万平方米,进驻的企业有500来家。”徐州物资集团副总经理崔保中指着远处正在拆迁的老厂房说,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形成集钢材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电子交易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中心。

  “将煤厂改建成金属材料市场,也使得原来困扰城区的环境问题得到改善,黑黑的煤灰不见了,老旧的设备消失了,破旧的厂房换成了整洁气派的交易大楼。”崔保中说。

  实际上,金属材料市场不是最先“裂变”出去的专业市场。早在1997年,徐州物资局就将原来的物资大厦一楼改造成徐州区域汽车交易市场,为上汽、天汽、南汽、一汽等汽车生产厂家代理销售,当年就实现销售3000余辆。

  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的“裂变”,见证了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也体现了区域间经济来往越来越频繁。

  2009年11月,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的提档升级工作被徐州市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列为批发业提升类重点项目。 

改造实现提档升级

  老市场档次低下、功能不全等问题逐渐显露,已不能适应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必须完成改造提升以适应新的区域合作形势

  事实上,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的改造提档升级工作已迫在眉睫。张建华说,老市场档次低下、功能不全等问题逐渐显露,已不能适应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必须尽快完成改造提升。

  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的改造升级不仅仅是自身功能提升的需要,同时也是徐州市城区优化空间布局的过程,更关系到徐州商贸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张建华说,将钢材市场迁出主市场,是老市场改造升级的第一步,接下去是现有物资市场就地改造提升。

  2007年徐州物资(集团)总公司与上海中基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徐州中基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分期改造提升区域生产资料主市场,提高其在北部商圈的中心地位。

  在新方案设计中,市场东西主大门两侧将建四栋10层的商办楼及电子商务大厦;市场南部沿黄河北路设计四栋裙楼为3层、总高为18层的商住楼;市场内部全部设计为2—4层的五金机电大超市。

  市场建成后将突显批发功能、产品展示功能、电子商务功能、信息服务功能、物流配送功能、供应链管理功能。

  张建华介绍说,主市场的方案已通过三次专家论证,待市政府审批后,即可开工建设。主市场改造提升后,进驻业户将超过2500家,市场年成交额有望达到200亿元,可为徐州市创造近5亿元的税费。

  人们相信,随着徐州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市场的培育、建设和发展过程,既是徐州市物资局不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也是徐州市物资系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条成功之路。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