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多的地方生意总是好”
本报记者 廖晓飞

  薛献国的铺面就在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七厅213号。

  早在1991年薛献国就从温州来到徐州做生意。“来徐州之前,我是老家镇上螺帽厂的业务员。”薛献国说,后来自己出来单干了,因为徐州的装备制造业发达,也有认识的客户,市场局面比较容易打开,就来到了徐州。

  当时薛献国揣着5000元的积蓄,又从银行借了5000元,在徐州租了一个门面做起了标准件的生意。“最先来的几年由于有老客户,生意并不难做。”  薛献国说,“在没进入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前,每年的销售额也能有80万元左右。”

  1999年,薛献国的店面搬到了徐州区域生产资料市场。“刚来的时候没想到生意会有这么好。”薛献国回忆起当年刚搬来时的红火的生意仍是笑逐颜开。“来后三年,营业额基本是每年翻番:第一年是100万元,第二年到了200万元,第三年到了400万元。”现在,薛献国店面的营业额每年保持在800万元左右。

  “人多的地方生意总是好。”薛献国这样总结自己进入专业市场遇上的商机。他说,进了市场才发现生意这么好,不怕东西卖不出去,就怕没有货。

  当然,在市场里做生意,跟在外面自己开店不一样。首先是价格透明了,市场里很多产品价格都比外面便宜,逼着薛献国不得不降价。“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商户之间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客户在你这里询了价,出门在隔壁就能有比较。”这样,原来靠高额差价赚取的利润,在这样一个公开的市场中被大大削减了。

  但随之而来的销量的大幅提升,很快让薛献国尝到了甜头。

  商家多,客户也多。“以前积了几年的货,在这里很快就卖出去了。”薛献国说,这里商户多,很多不常见的商品在这里都能找到货源,因此顾客愿意来这里买。

  凭着以前在螺帽厂做过业务员的经验,薛献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顾客一报出型号,就知道说的是什么,这为他赢得了不少回头客。再加上他与温州那边的生产厂家之间联系紧密,薛献国的店铺相对其他同类店铺显得更有优势。

  进入市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自己的进货渠道也拓宽了。“现在我进货也要货比三家。除了温州老家,我也从河南进货。”薛献国说。市场是个信息汇聚的场所,这让他随时都能找到生意,找到新的利润空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