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脐橙种植给农民生活增甜加蜜
本报记者 梁 睿

   一个位置偏僻的贫困县,如何帮助广大农民走上致富路   

   一个原本依靠传统农业的小村落,如何依靠金融工具发展现代农业

   一个个脐橙,如何给农民带来甜蜜生活  

  ———请看记者跟踪报道

  江西赣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定贫困县。江西赣县南塘镇劳田村距县城45公里,人口2000多,耕地1000多亩,山地3000多亩。“如果没有农村金融的支持,这个山村的面貌可能停留在十几年前。”在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的罗汉东告诉记者。

  “以前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条件差。”56岁的果农刘新华回忆起当年村里的情形,对记者说。“人均耕地不到6分,年轻人只有选择外出打工。”

  农行赣县支行南塘分理处客户经理许先华,今年41岁。从上世纪80年代末顶父亲的岗进入农行以来,一直奔波在基层第一线。“10多年前国家对农村也有支持,当时是扶贫贷款,有政策贴息,但银行做起来却没有什么积极性。”许先华说,“农民拿到贷款,要么去割肉买酒喝,要么买辆自行车什么的。用来发展生产的资金都消费掉了。”

  许先华把当时贷款没有起到作用的原因归结为三:一是当时基础设施差,农业发展难。道路不好不说,电信、水利等都没有跟上,经济外向度弱,产业特色不明显,即使有贷款也难发展生产。二是贷款额度少,一般每户只能贷几百元,杯水车薪。三是农村信用环境不好,农民还款意识弱,大家认为银行的钱拿到手上不花白不花。这导致了银行的坏账增加,扶贫支农的积极性自然下降。

  进入21世纪后,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农村的生产环境开始大大改善。

  “路越修越好,电网也进行了改造,电话、手机都通到村里,负担则大大减轻。”刘新华告诉记者,“2002年,县政府号召大家种植脐橙,在适宜种植脐橙的地方帮我们挖好坑,并派农技人员下村指导我们。”

  刘新华感觉机会来了,在县里农信社以及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凑了30万元,包了50年林权,建了100亩脐橙果园,然后围绕脐橙林挖了3个12立方米的沼气池,建了一个能养150头猪的养猪场,以及32亩面积的鱼塘。

  刘新华告诉记者,脐橙、鱼塘、养猪场、沼气池这四者有机联系,是赣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模式之一。“种脐橙需要水和肥,所以挖了鱼塘,既可蓄水,又可养鱼。每天我都会听天气预报,如果未来几天没有降雨,会及时把水抽到山上的75立方米的水窖里存着,然后通过预埋好的管子,自流灌溉,平时雨水则归集到鱼塘里存着。养猪的猪粪放进沼气池用来制沼气,沼液则通过肥管给脐橙施肥,是上好的有机肥料。”

  听完老刘的脐橙经,记者不由得赞叹,生态立体养殖真是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要是没有贷款,规模做不到这么大。”刘新华说,由于脐橙要三年才能挂果。所以起初几年只能靠养鱼和养猪来维持周转,随着家里的脐橙逐渐进入高产期,日子也越来越好过。

  尝到了融资甜头的刘新华再也不怕负债经营。现在银行推出的金融服务,他都会认真留意,权衡利弊。“江西省农信社有党员信用贷款,年可贷5万元。2008年农行推出了惠农卡,第一次授信是3万元,每3年评估一次。”刘新华说,“这使我在调度资金时更加便利。”

  许先华告诉记者,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扶持广大农民走上致富路。江西农行2008年设计了惠农卡,既可存款、又可贷款,随借随还,按日结息,非常方便。

  2008年办了农行惠农卡后,老刘还赶时髦开通了农行手机银行,“以前跑银行大老远的,现在用手机就能查询账务,办理转账业务,资金汇划更方便了。没想到城里人能享受的金融服务,我们这偏远山村也能实现!”

  “老刘现在还是我们的‘信贷信息员呢’!”许先华对记者说,“通过他,我们发展了很多有贷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客户。村民吴新保包了400亩水面养鱼,一时资金没着落,老刘把信息告诉我,我就去找到吴新保,按程序帮他申请了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金融服务产品的改进和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在农村金融支持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上致富路。“去年我们在南塘镇共发展贷款客户557户,贷款余额1775万元,其中劳田村发展26户,贷款余额78万元。”

  许先华向记者介绍说,“在贷款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标准果园、鱼塘、养猪场在农村建设起来,猪—沼—果—鱼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广。”

  “那是村民刘正财的脐橙林。”老刘指着自家果园对面的一大片林子说,“这都是这几年搞起来的。”

  正在谈说间,几位脐橙经销户找上门来订购老刘家的脐橙。“怎么,脐橙花刚谢你们就来订了?”记者不解地问,“老刘这的橙子好,来晚了就没了。”一位经销户答道。

  “今年还计划扩大生产,准备再搞个‘农家乐’,让城里人来这里体验摘果、垂钓之乐,现在果园边上的三层楼已经具备接待条件了。”年近六旬的老刘开心地说。

  上图:许先华(右)作为信贷员,经常下乡了解农民的金融需求。图为果农刘新华(左)与许先华站在村里的脐橙林前,交流使用手机银行带来的便利。

  本报记者

  梁 睿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