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6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巨晓林事迹引发热议 各地掀起学习高潮

  连日来,农民工巨晓林的事迹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一个农民工成长为高级工的历程,让许许多多普通人看到,只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都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梦想。同时,巨晓林的事迹也充分说明,在当今的时代,只要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广大农民工甚至更多的群体都大有可为,都能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

  巨晓林是从我们身边走出的时代楷模

  巨晓林是从我们身边走出的时代楷模,真了不起!连日来,巨晓林所在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同事们都在收听收看巨晓林事迹的报道。他们在为巨晓林先进事迹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对巨晓林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新型工人的历程展开了热议。

  巨晓林的徒弟、接触网六段工程部副部长姚升说,刚从学校毕业时,年轻人干活多凭一股冲劲,是巨师傅告诉他,对待工作要细致、踏实,脚踏实地地往前走。也正是因为巨晓林的言传身教,虽然才参加工作4年,他已经成为铁路“四电”系统年轻一代的管理者。农民工孙昌亮说,巨晓林的事迹,展示了21世纪新型工人的价值理念,作为他的同事,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知识就是冲锋的利刃。

  “从农民工到高级工”的事迹,也感染着众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巨晓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四川兴事发门窗公司焊接组组长马朝全这样认为。和巨晓林一样,马朝全也是一位普通的一线农民工。他今年获得了“全国劳模”称号,并在“五一”时作为劳模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马朝全认为,巨晓林作为一名一线农民工,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缩影,他不断追求超越的品质,也是每一位农民工学习的榜样。“我会向他学习,认认真真地做事。”马朝全说。

  今年42岁的王拥军是河南豫光金铅股份公司副总经理,1989年刚入厂时是一名运料工。王拥军在工作中埋头苦干,业余时间钻研技术,先后取得了冶金专业专科、本科文凭,并逐步成长为公司的技术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王拥军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社会已进入无身份年代,农民工千万不要在乎自己的身份,不要以为自己工种低下,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像巨晓林一样,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

  福建百宏集团的年轻农民工蒋明虎说:“巨晓林的成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年仅21岁的蒋明虎是百宏集团一个基层操作班的班长,管理着54个工人,是集团里最年轻的班长。他对记者说,现在打工不比过去,“光使力气”已经不行了,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成为巨晓林式的行家里手。

  “巨晓林能从一位不懂技术的农民工,成长为电路接触网施工方面的专家,肯定付出了一般人万倍的努力,这点最值得我们学习。”与蒋明虎同一公司的农民工廖龙说,现在企业里多是他这样的“80后、90后”,很多人都想找工资高、环境好的工作,而不是先要求自己多付出。巨晓林的例子告诉大家,农民工只有肯钻研多学习,一样可以取得成功。

  24岁的湖北农民工侯其中说,在深圳打工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主要从事电动自行车龙头的调校工作,总觉得这样简单重复性的劳动没有成长空间,因此一直打算进学校“充电”,巨晓林的事迹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只要爱学肯干,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每个农民工都可以成为巨晓林。”德阳一家装修公司的油漆工李元明说。李元明从老家广元到德阳打工两年了。他觉得,每个人的发展,并不在于他当初选择了什么职业、走了什么道路,而在于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河南济源打工的四川籍农民工曾国武表示,从巨晓林身上看到了农民工的希望和出路,今后一定要向巨晓林看齐,做一个“有出息”的农民工。

  学习巨晓林就是要树立“五种观念”做“五型员工”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月森号召全体员工学习巨晓林先进事迹,牢固树立以正确的劳动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群众观、科学的发展观、先进的文化观为主的“五种观念”,并争做主人型、知识型、敬业型、创新型、文明型的“五型员工”,为企业实现“勇当中国高铁建设的排头兵”目标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其增指出,各级组织要把学习巨晓林的精神与完成繁重的施工生产任务相结合,与转变观念、推动工作相结合;机关干部要带头学习,为全集团做出表率。领导干部要更多地关心、爱护农民工,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

  中铁一局党委书记张为和认为,巨晓林的先进事迹主要有三点积极意义:一是巨晓林是“知识性”新型工人的典型,二是巨晓林是农民工的楷模,三是巨晓林是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

  “全国劳动模范”、中铁一局电工公司专家型工人窦铁成说,巨晓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缩影,他是我们每一位员工学习的榜样,他的成功就是不在乎身份的差别,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要干就要干好;在于他对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工作岗位的珍惜;在于他有坚定的信念,刻苦钻研,奋勇争先。

  巨晓林能够成材,能够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农民工,就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河南济源一家建筑工地当安全员大学毕业生杨锁对记者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农民工素质提升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从农民工到“技术导师”的巨晓林事迹近日在农民工大省浙江引发热议,记者采访的企业家、农民工、基层工会人士普遍认为,提升农民工素质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劳动部门和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应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农民工也应该像巨晓林那样,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高职业技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产业工人。“巨晓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员工的素质上去了,企业和员工才能获得双赢。”一位企业家感慨地说。

  浙江义乌新光饰品公司董事长周晓光感慨地对记者说,先进的生产设备我们可以巨资引进,高端的设计师我们也可以花钱聘请,我们缺的就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

  浪莎袜业董事长翁荣弟也有和周晓光一样的感受:“我曾经想引进意大利自动包装机,以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可我们不敢引进,因为机器引进后,谁来操作?机器坏了,谁来修理?制造业能不能顺利转型提升,就看什么时候能够形成符合形势要求的产业工人群体!”

  浙江绍兴天圣控股公司工会主席魏国良说:“从目前的形势看,企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产业工人群体的素质和技能还跟不上。员工素质提高后,劳动效率才能提高,企业才能转型升级。”

  浙江省义乌市总工会主席陈有德认为,沿海发达地区以农民工为主力军的产业工人群体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企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是人的转型升级。我们的产业层次不高,所以需要工人的层次也不高,所以更加不会注重对工人的教育和培训,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学校、企业、政府方方面面都应加大投入,加强培训教育,提升劳动力的素质。”

  浙江省劳动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建议:“应当加大政府对这方面的投入,来开展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因为未来他们能否在劳动力市场上站住脚,能不能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关键还是他们能否掌握了现代技术,现代科学文化。”

  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居住着十几万外来务工青年,记者遇到了今年22岁的王艳萍,她从湖南祁东来到八方物流,刚刚工作一个月,如今最大的梦想是“能够获得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

  文/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傅丕毅  项开来 彭 勇 曹 妍 张兴军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