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出过两次号外:一次是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实现了人类的梦想,首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另一次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那个年代,中国登山家“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国家的强大力量。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登山家用行动与足迹不停顿地传承着登山精神:王富洲登顶珠峰4年之后又登顶了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1975年,巾帼不让须眉的藏族姑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她身后又涌现出吉吉、梁群、旺姆等女性的名字;1988年,李致新在横跨珠峰成功登顶之后,同年又与王勇峰一起踏上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征途;中国西藏登山队历经14年创造了团队完攀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世界纪录;王勇峰自己完成了7+2(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到达南北极)之后,又率中国业余登山队重达7+2……
近日,在中国登山队成立55周年、登顶珠峰5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再次强调了他在2006年就曾经提出的“大登山”概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高山探险之外,更要大力发展在专业人员带领下的体验式登山、群众性登山健身以及在各种地形都便于开展的健身运动。
从“小登山”到“大登山”,体现了“登山”观念的改变。说到登山,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在冰雪覆盖的山峰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其实这只是以前“小登山”的狭义概念。登山运动远远不止高山探险这一项。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与普及,爱好者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对登山健身的需求,科学地推广更普及的登山项目,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向“大登山”发展过渡已成必然。 “大登山”的概念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高山探险之外,还有在专业人员带领下进行的体验式登山探险、充分利用丰富自然条件开展的户外运动、攀岩、攀冰、群众性登山健身运动以及在各种地形都便于开展的健行运动。诚如李致新所说:“‘大登山’概念突出的就是群众参与性,让普通人在登山运动中强健身体、放松心情、挑战自我,将‘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发扬传承,营造出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作为登山运动的管理部门,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大登山”概念,正逢其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登山活动,应该会成为登山管理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往他们就成功地组织了“全民健身登山大会”、“青少年攀岩活动推广”等传统活动,据了解,今后还会开展“全国徒步大会”、“全国露营大会”等新设立的群体性项目。如果能够成功地打造一批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登山品牌,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对相关产业和市场的发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