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海洋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蓝色经济在各地 ⑥
威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蓝色经济腾飞
本报记者 周 琳 单保江
  图为山东威海的海带“筏式养殖”基地。                   本报记者 周 琳摄
图为山东省威海市荣成海岸线的风力发电机。  本报记者 周 琳摄

  编者按 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市,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300万亩浅海滩涂。近年来,威海立足自身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推进海产品加工、海洋船舶、海洋能源等蓝色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精深加工成就“海洋四品”

  10万亩海塘碧波荡漾,20万亩海带水中潜藏。这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威海寻山集团“筏式养殖”的真实写照。星罗棋布的海带养殖容器漂浮在20米深的水下,露出的圆形塑料头仿佛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在立体海洋空间内创造出2倍于陆地的养殖面积。

  “‘筏式养殖’让海带产量倍增,为我们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的生产提供了充足原料。以前价值几毛钱的数克海带,在精深加工后的效益可以翻10倍以上。去年我们‘海洋三品’精深加工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寻山集团董事长李长青介绍说。 

  “三品不算多,我们还要多出一种海洋美容品。”山东鸿洋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振国拿起一瓶卵磷脂胶囊告诉记者,这样一瓶海洋美容品,价值比原料增加20多倍,销售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一季度该公司“海洋四品”出口额达1600多万美元。

  目前,威海已形成了以“海洋四品”为主的加工体系。海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36家,年加工能力300多万吨。产品发展到400多个品种,培育名牌水产品30多个,其中包括“好当家”、“泰祥”2个中国名牌,“好当家”刺参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

  “这些尝到甜头的海产品加工企业,正是得益于对传统海洋养殖业进行了升级,也在实践中印证了,走精深加工之路是威海发展蓝色经济的必然选择。”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告诉记者,受资源限制,威海海产品产量增速放缓,多年来基本维持在200万吨左右,要提高效益,惟有走精深加工之路。

  2009年12月,《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出台,在投融资、财税、用海用地、产业和对外政策等诸多方面为蓝色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明确规定对海产品精深加工业给予大力支持。

  “海洋四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早已开始。2005年以来,企业通过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建威海海洋研究院,深入开展海洋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海洋渔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40多处教学、实习基地,实施了一大批科技项目,其中“863”项目达30多个。同时,先后兴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滩涂贝类养殖科技示范基地等50多个示范园区,其中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3个。

  “威海发达的港口物流和远洋捕捞业也为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保证。”威海市海洋局局长许祖强说,17个商港和19个万吨以上泊位给予“海洋四品”企业便利的运输条件。威海目前拥有的1万多艘捕捞渔船、80多万吨海洋捕捞产量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来源。此外,发展名优养殖、集约化用海、资本市场扶持等举措更是“海洋四品”发展的引擎。

  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威海市海洋产业产值达1100亿元,其中海洋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产值171亿元,占加工业产值的77%。

促进船舶工业提档升级

  5月的威海已骄阳似火,登上豪华客滚船“翡珠号”,从三层甲板舱顶端的10多米高台俯瞰,更觉工地上热火朝天。“这是第六艘,再有10天就要交货给渤海轮渡公司了。最近我们还要签两艘2.9万吨的高端重吊船订单,今年重吊船订单已超过2300万元。”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灿刚介绍说。

  “船舶制造业迈向高端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也是威海造船业无法回避的转型升级过程。”威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光明介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散货船、油船等传统船型降价幅度较大,而客滚船、豪华游轮等高端新船型降价幅度小、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

  在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带动下,原先以生产渔船为主的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今年投资10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成5万吨级船台,定位在高端船舶制造上,走“专”、“精”、“尖”之路。

  “转型升级没有技术研发寸步难行。威海市锻压厂(寻山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开发,可实现年产50套船用曲轴的生产规模,转变了我国大型船用曲轴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局面。”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周安昌告诉记者,依托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等企业,威海已建立了两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相关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共同建设循环水槽实验室,在船舶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等方面推动产学研合作,促成威海造船业迈向高端。

  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同样面临转型升级。船舶工业总产值中,配套占65%左右的份额,船舶工业的利润率主要取决于配套率。一艘价值4亿多元的豪华客滚船需要相关高端配套设备数千万元。2008年,为引导相关企业进入船舶配套产业,威海市经信委一方面积极协调本市企业步入船舶配套产业,另一方面引入外援,到厦门扬帆造船有限公司等外省企业洽谈,帮助企业间搭建配套合作平台。目前,威海已建设7个船舶工业配套园区。威海还鼓励船企和民间资本按照市场机制要求,组建股份制船舶风险投资与担保公司。目前全市共建立5家行业担保机构。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累计向13家造船企业发放贷款10.4亿元。

  多方面努力促成了威海造船业扬帆逆势发展。截至目前,威海已有船舶企业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      家,生产高端豪华邮轮、大型客滚船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全市实现造船完工量9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5.2%,位列全省地级市之首。实现销售收入109.8亿元,同比增长33.1%,实现利润8亿多元,同比增长12.1%。

高效率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绵延98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许多地方的全年有效风速天数超过270天。丰富的风力资源,让威海成为风电开发的天堂。”威海市委副秘书长姚鸿健说,从2006年国华风电项目“落地”,至今已有10余个风电项目陆续扎根威海。

  国华瑞丰荣成风力发电项目成为第一个并网发电项目。该项目从论证到建成发电,一期工程仅用了9个月时间。“起初我以为是幸运,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威海的行政审批效率。”国华瑞丰荣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少波表示,投资4年多来,他深感威海地方政策方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非比寻常。

  《威海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早已提出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快培植延伸风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链条,逐步建立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体系。

  靠着高效行政团队和方针政策的支持,威海风电产业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目前,已有华能、国华、鲁能等4个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3万千瓦。大唐、歌美飒等风电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中海油、华能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2年威海风力发电将达到50万千瓦时。

  与此同时,光伏、核能等其他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势头也毫不逊色。总装机容量380万千瓦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和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乳山红石顶核电站均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石岛湾核电站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列入相关规划中。

  “听说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晶硅光伏屋面工程,今天特地带家人过来看看。”近日,威海市民亓巧云一家三口来到市民文化中心光伏屋面工程参观。几年前威海几乎没有光伏产品,而今光伏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除了推进台联电乳山光电和中玻光电项目外,还鼓励引导学校、医院和大型办公场所推广使用太阳能发电。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落实10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和100万平方米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力争到2012年光伏发电电池组件生产能力达到300兆瓦。

  “那时威海的天空将变得更蓝,空气将更清新,‘最佳人居城市’的美誉将更广流传。”王培廷笑着说。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