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每周经济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从“产量大”转向“产业强”
科技创新激发桑蚕业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童 政

  有着2000年历史的广西桑蚕业,真正开始快速发展是在2000年。那时,广西全年产茧量只有2.9万吨。2009年,广西桑蚕业蚕茧产量达到17.29万吨,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是什么使桑蚕业这项自古流传的行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广西给出的答案是:科技创新。

  “实现跨越发展,关键是在自主创新和科教兴蚕上取得了突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祁广军认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广西发展桑蚕业具有“资源优、机遇佳、创新强、体制顺、政策好”的优势。

  据了解,起初从外地引进的蚕种并不适应广西高温多湿的气候,致使蚕茧质量差、病虫害多,有的蚕茧甚至难以拉丝。“如果我们的蚕茧质量差,甚至连丝都拉不出,产品就没有市场。培育适合广西气候的高品质蚕种成为桑蚕业发展的前提。”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顾家栋说。

  针对广西的气候特点以及农村生产水平,广西先后自主培育出大批抗高温多湿茧丝质量优的桑蚕品种和高产优质杂交桑品种。在此基础上,广西桑蚕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育出的“朝霞”蚕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此外,广西还在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大蚕饲养、蚕茧技术等关键环节加大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广西特点的高效技术体系和模式。种桑技术方面,广西自主创新规模快速繁育桑苗、适度密植快速成园丰产,增加养蚕批次,做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

  近年来,广西先后突破了蚕种冷藏与人工孵化、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小蚕共育和省力化养蚕等关键技术,制定了有关种桑养蚕、蚕种生产、质量检验检疫方面的地方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广西特色的蚕桑技术体系。同时,他们还推进桑蚕业人才建设,挂牌成立了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专门进行桑蚕业前沿技术的研究。

  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广西蚕茧在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质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2A级至3A级,提高到现在普遍的4A级至5A级,部分达到了6A级。

  对于广西桑蚕技术的进步,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年光深有体会,“以前蚕茧要泡碱液才能拉丝,现在泡温水就能拉丝。以前拉的丝只能用作纺织用的低附加值‘纬线’,现在已能用于高档出口丝绸纺织用的‘经线丝’了。”  

  多年来,广西各级农业蚕业部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活动和技术服务,引导群众发展蚕业生产,及时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全区举办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超过3万期,培训蚕农约320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0多万份。“新蚕种的选育和推广对广西桑蚕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我们这里每年最少可养8批蚕,比别的地区多养3批至4批。与国内其他蚕产区相比,广西的蚕茧早2个月上市,延迟1个半月收市。”祁广军说。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蚕业循环经济,广西提出建设一个辐射力强、带动面广、产业链长、综合效益好的桑蚕茧丝绸循环示范基地,以促进全区桑蚕茧丝绸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投入162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宜州基地建设,人才技术双管齐下,努力使广西从蚕业大省(区)变成蚕业强省(区)。

  广西一方面推进桑蚕产业科技创新。建立自治区级蚕业重点实验室和亚热带区域蚕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大与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桑、蚕新品种,开发实用种养技术、茧丝绸加工、蚕丝资源多级利用等科技攻关,加快新型蚕药、蚕具、烘茧设备研发;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使每个养蚕户都成为一个科技“明白人”。加快建立一支业务精、技术强、素质高的专业技术队伍,全面提高茧丝精深加工、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出口贸易、经营管理等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广西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示范基地全面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着力抓好桑枝、蚕沙、下茧、蚕蛹等大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力争实现“再造一个蚕桑产业”的目标。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