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每周经济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蚕茧产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 循环发展促进资源多级利用
广西抓住“东桑西移”良机提升桑蚕产业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童 政 通讯员 韦夏妮
  广西桑蚕业正由蚕茧生产向缫丝加工、绸缎生产等加工领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桑蚕业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图为丝绸生产线上忙碌的工人。                                                 张声绮摄
  以桑杆生产食用菌等为重点的桑蚕循环经济在广西得到初步发展。     张声绮摄

导 读

  初夏时节,正是广西第一批鲜茧丰产上市的时候。在广西桑蚕主要生产区的蚕茧收购点前,运茧前来销售的蚕农络绎不绝。鲜茧每公斤收购价达27元左右,同比增长了40%,不错的收入,让养蚕农民乐开了怀。

  从2000年的2.9万吨到2009年的17.29万吨,10年间,广西的蚕茧产量增长近5倍。在蚕茧产量达到国内第一的同时,广西蚕业经历从承接原料生产到承接产品加工的发展过程,茧丝产量稳步提升。2010年,广西茧丝产量有望成为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刚刚起步的桑蚕循环产业的发展也令人期待。

  桑蚕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突飞猛进的发展被业内誉为“广西现象”。5月中旬,记者来到广西宜州市,这里的鲜茧每公斤收购价达27元左右,同比增长了40%,不错的收入,让养蚕农民乐开了怀。

产业承接

桑蚕业蓬勃发展

  2009年,广西桑蚕业蚕茧产量17.29万吨,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区和世界重要原料茧生产基地。同时,以此延伸形成的桑蚕加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桑蚕业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蚕沙制造沼气、桑叶茶、果桑开发……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产业链初步形成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祁广军认为,产业转移过程中如果只有转移,没有提升,这样的产业转移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转移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东桑西移”顺利推进,加速了广西桑蚕业的转型升级。

  2009年,广西桑园面积达到193.27万亩,蚕种饲养量达到458.6万张、鲜茧产量达到22.57万吨,蚕茧产量达到17.29万吨。全区养蚕农户82万户,养蚕农民收入49.95亿元,同比增长约35%。蚕茧产量基本稳定并略有增长,占全国比例首次突破30%,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一,广西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区和世界重要原料茧生产基地。

  在蚕茧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广西的桑蚕加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以前,广西的蚕茧基本是外运,本地几乎没有像样的缫丝加工企业。2009年,广西共有持证茧丝加工企业78家,自动缫丝机24万台,约消化全区蚕茧总量的70%,年生丝产量约1.6万吨,居全国第2位,产值约42.9亿元,为城镇居民和吸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4万个工作岗位。在宜州和蒙山等地,已有企业尝试生产绸缎。

  此外,桑蚕业的综合利用水平也不断提升。2009年,广西有蚕丝被加工厂家120家,年产蚕丝被17.97万条,产值7311万元。同时,桑枝造纸、发电、制造板材,蚕沙制造沼气、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食品、保健用品,桑叶茶、果桑开发,缫丝加工业废物再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始起步,初步形成了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产业链。

  祁广军告诉记者,从“东桑西移”到“东丝西移”再到“东绸西移”,是丝绸产业转移的规律,“目前,广西已完成了‘东桑西移’的目标,‘东丝西移’的目标也即将完成。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东绸西移’的阶段!”

工厂化育蚕

流水线“生产”蚕宝宝

  产业化是广西桑蚕业升级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广西已拥有全国第一条自动化、工厂化小蚕共育线。通过加快桑蚕生产小蚕共育基地等“基地”建设,广西桑蚕产业发展高潮迭起,桑园面积、养蚕人数和规模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要想夯实桑蚕业飞跃基础,必须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把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融入桑蚕产业,迎来产业发展新机遇。”广西桑蚕产业首席专家陆瑞好说。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广西柳城县六塘镇的小蚕种共育基地。基地负责人周吉宝告诉记者,这里有全国第一条自动化、工厂化小蚕共育线。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柳城乃至广西桑蚕业的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和传统的育蚕方式相比,工厂化育蚕具有效率高、品质高的特点。”周吉宝说,育蚕基地有自动补湿、抽风、温控等标准化生产系统。2009年,小蚕共育生产线投入使用,生产出2万多张小蚕,每8天就可出一批,供应的农户中没有一户出现小蚕病害现象。

  “目前广西亩桑产蚕茧超过100公斤,而全国平均水平是50公斤,由此可见,科技进步极大地提升了广西桑蚕业的竞争力。效益上去了,农民种桑养蚕和企业发展该产业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陆瑞好告诉记者,“我们推行的小蚕共育等技术,既节约了劳力,又提高了产量,深受群众欢迎。”

  除了工厂化生产,柳城还引进外地投资者,建设了广西第一家生物发电厂。“在我们这里,桑枝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燃烧剩余物可以用来生产复合肥,又可用于桑树种植。同时,我们还按每吨200元左右的价格向农户收购桑枝,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电厂负责人吴继光对记者说。

  近年来,通过加强对企业及蚕农的帮助扶持,多予少取放活,致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柳城县加快桑蚕生产小蚕共育基地、桑蚕生产基地等基地化建设进程,全县桑蚕产业发展高潮迭起,进入“广西桑蚕生产十佳县”之列。目前,全县桑园面积由1998年的3800亩发展到现在的12.8万亩;养蚕户从不足1000户发展到38900多户;茧丝加工企业也由2000年前仅有的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发展到目前5家共46组自动缫丝生产线的加工规模,并有一家规模达15台套绢纺精纺机组和生产线设备的绢纺加工厂。2009年,柳城县养蚕户人均收入3400元,桑蚕业逐步发展成为继甘蔗产业后柳城县第二大支柱产业。

  据悉,像小蚕共育基地这样“高产量、 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在广西已建成18家。此外,广西还有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基地一家。这些基地对桑蚕产业的带动作用正日益显现。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初获成效

  循环经济理念的引入,让广西桑蚕产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轨道。在广西宜州,以桑杆生产食用菌和蚕沙无害化治理等为重点的桑蚕循环经济正沿着“蚕—丝—绸—肥—菇”的思路逐步发展。昔日的生产废料如今变成了“摇钱树”,桑蚕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给农民带来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5月11日,记者走进广西宜州市经济开发区,既没有闻到缫丝厂往日的蚕蛹生物臭味和碱水味,也没有看到蚕沙、桑枝杆乱堆乱丢的现象。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桑枝杆和蚕沙过去是农民的包袱,如今却成了“摇钱树”。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宜州养蚕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如今,沿着“蚕—丝—绸—肥—菇”的思路,宜州以桑杆生产食用菌和蚕沙无害化治理等为重点的桑蚕循环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不但为农民带来了效益,更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展蚕沙收集治理比较好的村屯,周边的水沟、河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且蚕病发生率也相对减少,养蚕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

  “我们在2007年承担实施了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桑蚕基地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到这几年公司的发展情况时,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年光告诉记者,“公司现在的年加工干茧能力达到1800吨,生产白厂丝500吨至600吨,产值能超过1.2亿元。我们不断改进技术,还还获得了专利,相信今年还会更好!”广西宜州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据统计,2009年当地农民养蚕人均收入达到1780元,蚕茧产量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同时,宜州工业园区茧丝产业群也蓬勃兴起,现已引进11家茧丝绸加工企业,茧丝绸产业200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1亿元,增长2.97%;完成工业增加值8148万元,增长2.97%;实现税收1150万元,增长44%;引进桑杆食用菌企业3家,建设冷库15座,年种植桑杆食用菌1900万棒,产鲜菇6650吨,产值达到4742万元;引进蚕沙加工企业3家,具备年处理蚕沙30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年进厂处理蚕沙21082吨。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在宜州建设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决定后,宜州市提出了“建设示范区,推动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打造中国丝绸城”的发展思路,明确了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即到2015年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力争桑园面积发展到30万亩,鲜茧年产量提高到5.4万吨,在桑蚕优质茧原料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建设全区乃至全国茧丝绸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茧丝绸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建设全区乃至全国桑蚕副产品循环利用示范市,在促进桑蚕资源循环利用上取得新突破;四是将宜州市茧丝绸贸易中心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茧丝绸贸易信息交流平台和物流中心,在建设专业市场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完成30万人次的科技培训,力争60%生丝质量达5A级以上,培育一批省级和国家级茧丝绸名牌、产品,在构建桑蚕科技创新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名词释义

东桑西移

  “东桑西移”是指我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和推进这一发展态势,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