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生产一克塑料原料,没有一家大型石化企业,却创造一个县级市塑料年交易量达近700万吨、交易额超700亿元的奇迹。
这里从几百米长的“塑料原料一条街”起步,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这里从零散商户把价格信息挂在门口的小黑板上起步,建成了交易量超过实体市场的网上市场,编制了最具权威的塑料价格指数,成为业内的价格“风向标”。
这里从一个塑料专业市场出发,坚持11年全力打造“中国塑料第一展”,在广招各地客商的同时,也把塑料化成一座城市工业的“基因”,渗透到各行各业。
这里,就是浙江省余姚市中国塑料城。
规模扩张: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
从一条数百米的专业街起步,到建成全国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市场本身在功能上的日益完善至关重要。
转型升级:
1994年,余姚市委、市政府在“塑料原料一条街”的基础上,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塑料城(一期)工程。
“一开始很多商贩都不愿意进来。”周建明想起当年的情景,还觉得很好笑,“谁都没有认识到,从‘街’到‘市’,会有质的变化。”如今,他创办的天都贸易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超过8亿元。
“政府的规划引导非常重要。”余姚市委书记陈伟俊认为,如果说“塑料原料一条街”的兴起带有一定偶然性的话,那么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把相关专业户集中到塑料城,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使余姚中国塑料城的发展壮大成了必然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江浙一带轻工业迅猛发展,市场体系尚欠发达,生产企业找原料很不容易,“中国塑料城”的品牌一打出去,周边很多企业纷纷慕名找上门来。“进入塑料城第一年,销售额就从2000万元做到了过亿元。”周建明说,这下再不用政府引导,大家纷纷进驻塑料城。
陈伟俊说,余姚中国塑料城一建成就赶上了“长三角”经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对塑料原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客观上促进了这一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市场本身在功能上的完善无疑也十分重要。
塑料城报价体系的形成很具代表性。“当时每家商户都会在门口挂块黑板,写上产品价格,以此来招揽客户。”戴伟忠当时在塑料城信息中心工作,这个中心的任务是把市场信息介绍到外地去,可是没有一家商户愿意把自己的产品信息提供出来。
“那时候自己有什么产品、定什么价格,就是最核心的商业机密了。”周建明说,价格不透明,有时候两家商户同种型号产品的价格每吨会相差1000元,利润很高,加上市场供不应求,商户们对信息推广没有积极性。
戴伟忠不这么想。“价格不透明,迟早会影响市场的信誉。就算利润空间小一点,也要为长远发展考虑。”他和同事们一家一家抄下小黑板上的信息,通过传真等手段发往各地,并收集各地的客户信息,在塑料城内部的有线电视上播放。
很快,商户们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需求大到我们没法想象。”周建明说,商户们渐渐明白,靠价格不透明偶尔“蒙”一下客户,生意做不长,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真心做好服务,才能实现长远发展。“现在别说价格信息,就算把我的客户信息全部贴在墙上,别人也抢不去。”
从抄小黑板开始的戴伟忠,办起了专业的塑料交易信息平台“中塑在线”,中国塑料城也同样在规模扩张中不断规范。周建明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塑料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是交易规范,二是信誉好,三是品种齐全。”如果一家企业要10多个产品,到余姚中国塑料城转一圈,一车就拉走了,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做到,“用专家的话说,就是在这里交易成本很低。”
余姚中国塑料城管委会副主任马立红介绍说,2009年市场实现塑料原料交易量694.75万吨,交易额701.78亿元,已经成为国内交易量最大的集塑料原料、塑料制品、塑料机械加工、交易以及展览展销、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市场。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塑料城要成为一个行业服务的平台。对供应商来说,这个平台是一种渠道;对客户而言,这个平台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给出原料供应的解决方案。
然而,国内同类市场不断涌现,加上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开始自己直销塑料原料,使余姚中国塑料城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很多企业感叹,传统的贸易越来越不好做了。”余姚市市长毛溪浩说,传统的专业市场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不创新,多年积累的优势就会失去。
“传统专业市场怎么创新?大家决定尝试网上交易,创造塑料营销的新渠道。”毛溪浩说。2004年9月,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开通,率先在国内推出了中远期塑料现货仓单交易模式———“中塑仓单”,交货期限在6个月以内。
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副总裁卢贤锋说,网上交易价格公开透明、交易公平,同时采取第三方结算的方式,能有效避免三角债;另一方面,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上遍布全国的各主要塑料集散地的仓库就近交货、提货,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此外,对下游生产企业来说,“中塑仓单”交易模式还具有一定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降低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中塑仓单”交易模式推出后,很快得到业界的认可。“在传统市场开店一年光房租就要10万元,而在网上卖塑料一年只要付1000元的会员费,还能多一条营销渠道,何乐而不为呢?”宁波范斯高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诸吉峰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2009年4月,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又推出“中塑现货”这个全新的电子交易平台。
“这一交易模式实现了在线购销、在线支付和在线物流配送,相隔千里的买卖双方最快当天就能完成货物的交割。”卢贤锋说,“中塑现货”模式建立了严格的信用机制,解决了交易安全问题,“在我们这里交易,不仅有交易履约保证金和客户结算准备金,而且客户资金还要接受政府的第三方审计监管。”
从有形市场到网上交易,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形态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发展理念的提升。
“未来塑料城要成为一个行业服务的平台,能解决客户在原料供应前后端的一系列问题。对供应商来说,这个平台是一种渠道;对客户而言,这个平台是一个方案提供商,能根据个性化的需求给出原料供应的解决方案。”宁波晶圆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竞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电子商务、建设行业数据库等都是为这个平台服务的,而传统贸易企业同样要定位于服务,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市场不是卖产品,而是卖服务”,这日益成为余姚方方面面的共识。“中塑价格指数”的发布更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
2006年11月,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成功编制并发布了中国首个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每日两次通过中塑交易网、中塑资讯网向全球发布。“这是一个建立在大量持续的、真实的交易基础之上的价格指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卢贤锋说。
“中国塑料价格指数的发布和应用,结束了我国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完整、严谨的塑料价格指数的现状,对于争夺国际塑料价格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这样评价。
余姚中国塑料城,向世界塑料市场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产业融合:
把塑料当作“工业基因”
塑料已经成为余姚“工业的基因”,从研发、贸易、模具开发的产业链,到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再到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已经形成。
对余姚来说,中国塑料城的功能,早就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市场的功能。
宁波康氏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搬进塑料城的贸易企业,而如今,贸易在这家企业的利润来源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不到三分之一。
“今年我们仅在塑料性能检测设备方面的投资就会超过200万元。”公司董事长康建训说,这些设备,主要用于研发改性塑料。
“你看,这是我们研发的高光塑料,用于生产电视机的外壳。”康建训指着他们最新开发的一款产品说,“一般的塑料原料制成电视机外壳后,还要喷漆处理,用了这种改性塑料后就省却了这道程序,生产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和康氏塑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贸易企业转型做起了改性塑料和加工生产。“塑料的用途非常多,许多客户提出了改性的需求,市场上又没有现成的货源,我们就自己来做。”康建训说。
“做改性塑料是我们鼓励贸易企业转型的一个方向。”余姚市副市长李斌说,传统贸易的利润越来越薄,做了多年塑料生意的企业拥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对客户需求十分了解,研发生产改性塑料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了帮助更多的贸易企业转型,2006年,余姚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53研究所共同投资了中国塑料城塑料研究院,专业从事塑料产品开发、塑料材料改性和材料检测等工作。“目前研究院已经获批建设浙江省塑料加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成功研发25项新产品,改性尼龙系列产品、改性PP系列产品等成果为研究院带来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李斌介绍说。
“塑料产业已经成为余姚工业的‘基因’了。”余姚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陆军华说,虽然余姚被称为“塑料王国”,但他们一直没有直接统计塑料产业的经济指标,“4大支柱产业中,家电、日用塑料、五金3项和塑料密不可分,怎么统计?”
的确,在余姚,塑料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甚至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在街上随便问一位老大妈“余姚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答案十有八九是“塑博会”。自1999年至今,“中国塑料博览会”已经连续在余姚举行了11届,被业内称为“中国塑料行业第一展”。
“塑料城对内是资源整合的平台,对外是集聚扩散的平台。”陆军华说,在中国塑料城旁边,余姚还布局了中国轻工模具城、远东工业城,10多年前,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三城联动”的工业经济发展战略,10多年一以贯之,始终把塑料产业当作余姚“工业的发动机”。
陆军华认为,产业的竞争力不在于规模,而在于产业融合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余姚之所以被称为“塑料王国”,就是因为形成了和塑料相关的完整的产业体系,从研发、贸易、模具开发的产业链,到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再到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都走在前列。
“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会更加全面地考虑产业融合、形成更加科学的产业体系。”陆军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