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点评
加快建设创新型钢铁企业

  《经济日报》推出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身边事说起”系列深度报道,给人诸多启迪。笔者是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经济日报》近期发表的《再识一吨钢》一文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强中国钢铁产业,必须从生产每一吨钢开始,加快钢铁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经过6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见证了我国钢铁产业变化的历程。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最大产钢国,自2003年以来,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和5亿吨四个台阶,到2005年,我国告别了百年以来净进口钢的历史。

  随着钢铁产量的大幅增长和品种结构的改善,我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产业控制力得到一定加强。但是,我国虽然是钢铁大国却并非钢铁强国,钢铁产业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包括产能过剩问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报告统计,2009年中国粗钢产能达到7亿吨左右,而需求则不足,专家预计,近几年国内需求都会维持在6亿吨以内。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缺乏可持续性,钢铁生产高能耗状况有待改变。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5%左右,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3%。科技竞争力较弱,缺少高级人才。与世界上一些钢铁强国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科技人才比例、研究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均偏低。国际上具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其研发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往往达到10%以上,而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1%左右。

  5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邓崎琳大声疾呼:中国钢铁业“到了必须痛下决心大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时候了”。我国钢铁产业要实现由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就像《再识一吨钢》指出的那样,要提高钢铁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把企业做大做强,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合理布局钢铁工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切实加大技术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钢铁产业。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何维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