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珠三角发展空间随着高铁延伸
张建军

■ 编者按 ■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京广高铁核心段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到中部地区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行车时间从11小时缩减为3小时。

  武广高铁带动了一条从原料、零部件、基建、机械、配套设施、运营与物流及后续服务的高铁产业链,也带动了广东、湖南、湖北三省产业的融合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沿线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武汉、咸宁、赤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广州等15个沿线车站的1亿人口将从中受益。在可见的未来,武广高铁拉动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旅游热、投资热、产业转移热,将让“武广经济带”、“3小时生活圈”渐次变成现实。

  各地如何抢抓高铁机遇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记者走武广高铁,看发展机遇,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今天推出第一篇,敬请垂注。

  岭南变通途。武广高铁的开通,打通了岭南与“两湖”(湖北、湖南)最快捷的陆路通道,更为珠三角地区开辟了广阔的发展腹地。

  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中,经济腹地是关键,有没有腹地,腹地厚实不厚实,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腹地意味着市场、物流、人流,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与交通的阻隔,珠三角地区缺乏厚实的经济发展腹地。随着制造业的高度集聚,珠三角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转型升级面临着瓶颈制约。

  随着武广高铁开通、“3小时经济圈”的实现,这种制约将获得极大改善,广东,特别是珠三角一下子将经济腹地纵深拓展到1000公里以外的湖北。沿着这条黄金经济带,广东产业快速北上,得到腹地的资源、人才和市场支持,将焕发新的活力。

  武广高铁带动的产业转移,将带来双赢的结果。一方面,高铁将时空距离“拉近”,有利于珠三角产业突破梯度转移的限制,并在向中西部纵深转移中赢得发展空间,实现从加工制造到研发、信息、外贸服务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将形成一轮快速发展的浪潮。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时候,实现了原有生产线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进、技术的提升,使得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过程。

  更进一步看,武广高铁不仅改变了时空距离的概念,也改变了资源配置、产业分工的格局。沿着高铁,广货北上,产业北移,这将进一步增强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分工,有力推进广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来自广东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为湖南、湖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正如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董事长何玉华所言,武广高铁对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经济结构互补、促进鄂湘粤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空距离的“拉近”,粤湘鄂三省人员、资金、信息等流动更加频繁,资源要素整合优化进一步加速,区域内最具强磁场效应的珠三角,自然可以集聚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并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进入高铁时代,人们对珠三角充满了新的期待!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