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自主创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5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用户体验 扩大用户需求
屈辰晨

  数字出版不仅扩展了出版业的内容,延伸了出版业的形式,而且创新了出版产品的样式和传播空间,根本性地改变着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

  有资料表明,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收入超过750亿元,与2008年的530亿元相比增长41.5%;2009年,数字出版实现了业态多样化,电子书业务早已在大多数出版社不同程度地展开。有报道称,75%的报社涉足网络报,55%的报社拥有手机报,全国手机报数量将突破1500种,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终端之一,用手机收看电视、上网、读报纸、读书已非常普遍。未来几年,将有超过30%的手机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数字报,由图书馆等机构用户采购的电子书、数字报的销售规模将达到10亿元,由网民和手机用户带动的电子书、数字报内容销售及广告收入将达到50亿元。

  创新扩大用户需求,数字出版潜在市场巨大。

  首先,从传播渠道来说,由于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如互联网、手机和便携终端迅速扩张演变,媒体内容的需求日益高涨并推动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使高质量的媒体内容稀缺性凸显,市场需求将更为迫切。

  其次,从出版传媒机构来看,文化体制改革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促进了产业运作能力的提升,但同时文化产品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最大,许多传统产业有了危机感,但这也促使他们具有更多的创新意识。

  由于出版传媒产业的特点,政府部门始终是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推动力。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作为新闻出版业下一个发展重点,出版传媒产业化的创新时代,需要政府加大对产业的培育和引导。

  2009年,更为广泛的力量积极投身数字出版行业,产生整合和叠加效应,加速了数字出版的发展;一批重要的数字出版产品和企业脱颖而出,为数字出版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越来越多的内容制作机构开始关注用户体验,通过技术创新,扩大用户需求,加强服务深度。

  在创新用户体验方面,网站不仅有优秀的设计页面和展示方式,重要的是它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将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的界限打通,让读者成为一个真正的内容专注者;在运营上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内容呈现,同时将互联网和实体杂志、报纸等媒介消费的通路开放,让读者拥有更多选择空间。

  在创新服务方面,如社科文献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社,它很早就将自己定位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资源供应商,近年将自己旗下的品牌产品“蓝皮书”打造成为细分领域的数据库产品,为专业读者提供个性定制的优质内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创新服务深度上,不仅深化了内容创作模式,还引入了线上阅读收费、手机阅读收费、版权交易、影视改编权交易等更多的版权运作模式,让作者获得更多的收益。

  中国的现代出版业目前正处于数字时代的起步阶段,数字阅读受众、内容消费、内容提供及服务、内容生产的发展趋势等数字出版运营环境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方向。而传统出版企业进军数字出版产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则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可行且稳定的商业模式。传统出版单位具有丰富的内容版权、作者资源和内容素材;传统出版人员的编辑素养和编辑能力能够有效保证数字内容的质量。但数字出版是一个整体贯通的产业链条,需要新的技术支持、产品设计、内容生产、营销推广等众多方面的合作,建立策略联盟,整合资源和平台的价值才能发挥最大效力。终端或者载体决定不了数字出版的未来,引导用户需求才是行业走向的主导。 

  (作者系数字出版在线发起人)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