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怀理想建设浦东
本报记者 李治国

  舒榕斌 出生于1955年,首批投身浦东开发开放建设的“18勇士”之一,现任外高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回忆起当年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场景,舒榕斌至今记忆犹新。1990年,舒榕斌任上海市计委经济信息中心国际部主任,是28个涉外咨询公司的总经理。

  “1990年4月18日宣布开发浦东后,很多人到浦东来,急需接待。”舒榕斌回忆,上海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就这样成立了。3天内从上海市机关委办局调集18名工作人员,当时他35岁,是年龄最小的。1990年5月3日,开发办在浦东大道141号揭牌。

  当时在开发办担任项目处副处长的舒榕斌被派到浦西和上海市外资委合署办公,专门负责审批浦东的项目。浦东开发没有国际国内现成经验可参照,但一些起初听来像是“幻想”的东西,后来都一步步变为现实。

  舒榕斌参与制订的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货物出入境管理规定,是国内海关监管区最早的条例。原先规定中有句话,明确提出进口货物不能进来,后来发现很多客户有进口需求,就向上级领导做了汇报,“没多久这一条就取消了,迎来了保税区目前进出口的大发展。”去年外高桥保税区550亿美元进出口额,四分之三是进口。

  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向开发办领导提出,当时注册在保税区的贸易公司有2500多家,但大多办公在保税区外,容易变成“空城”,便提出要发展加工。很快,保税区迎来了第一个加工业项目———英特尔,后来惠普等公司都来了。

  1998年舒榕斌到上海外联发进出口有限公司后,发现客户不仅需要存放东西,更需要进进出出,分拨中心应运而生;2000年,外联发率先提出搞第三方物流。如今保税区物流企业已达1000余家,全球前20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一半以上落户于此。

  “有幸参加第一批建设,不是我们本事特别大,而是天时地利人和……”舒榕斌由衷地感叹,面对浦东的“二次创业”,他依然“充满理想”,“如果说一次创业是土地开发、功能开发、从无到有,二次创业就要精耕细作,要有更高层次、更高起点、更国际化的视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