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用水快速增长,黄河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非汛期出现了断流。之后,黄河断流时间越来越长。从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到1995年,黄河断流的频率次数、时间以及断流河道长度逐年增加,断流日期逐年提前。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断流不仅造成黄河下游生活、生产供水危机,经济损失巨大,而且还造成下游河道主槽淤积加重、“二级悬河”形势加剧的不利局面。由于断流,河口三角洲湿地失去淡水补给,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历程艰辛
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12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
1999年3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出第一份调水令,黄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正式拉开帷幕。2000年开始,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下,黄河终于实现了多年频繁断流后的第一年不断流,时至今日,整整10年过去了,黄河再没有断流过。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告诉记者,是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治理见了成效。
采取科技手段,建立黄河水量调度中心,大力推进“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高调度精度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在黄河水量调度中心,显示大屏幕上的黄河流域地形图能即时显示全河的水文测站断面流量、重要水利枢纽的水量信息、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实时引水流量等调度信息。在每一次的实时调度前,管理人员都会在“数字黄河”上先进行模拟调度,待确认无误后再向有关水利枢纽下达调度指令,同时通过调度中心足不出户就可以对黄河下游引黄涵闸进行远程控制。
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调度黄河水量。2006年8月1日,《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实施。这一条例的实施,把水法关于水量调度的基本制度从法规层面具体落在了黄河水量调度的实处,标志着黄河水量调度进入了依法调度的新阶段。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定合理水价,建立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电厂是黄河水权转换的第一个试点项目。它在项目扩建上马时,出资1.2亿元帮助农民砌了45公里的灌溉渠道,从而“买”来了每年2000多万立方米的用水指标。这就是水权、水市场引领下的水权转换。据介绍,部分省(区)面对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约束,在统筹地方经济发展时,通过农业节水,将节余水量有偿转让给工业项目,实现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工业出资反哺农业的多赢。
成果丰硕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在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统一调度和科学配置,最大限度地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了自1999年9月以来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支撑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再现了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首先是居民用水和工农业生产安全得到保障。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兰州、银川、包头、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城市用水及河口地区需水得到保障;包钢、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等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供应足需。此外,黄河还实现了向流域外的河北、天津等地区供水。
其次是改善了流域特别是河口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目前,黄河河口三角洲大面积湿地得以恢复,生物多样性也有了提高;黄河下游鱼类明显增多,曾经一度消失的黄河刀鱼又重新出现在尾闾河道。
再次是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流域内各省(区)在节水措施和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提高用水效率,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调整供水价格,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今年3月上旬,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予国际水利行业权威大奖“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评审委员会认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等措施,确保了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不仅使黄河流域和沿河供水区居民生活用水、经济运行与发展用水得到保证,而且使黄河三角洲大面积的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黄河再一次焕发蓬勃生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还会持续增加,但我们很有信心。”李国英告诉记者,在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如今黄河水利委员会已建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黄河功能性不断流研究与生态调度正在进行,黄河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工作也在向纵深推进。滔滔黄河水一定能够亘古长流,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