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连续6年增产增收之后,更要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来自金融机构的报告显示,2009年农村贷款加速增长,年内首次超过各项贷款增速,2010年银行放贷将继续向“三农”倾斜。涉农贷款怎么分配,给农户带来什么好处?为回答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同时深入安徽农村倾听农户的心声,为读者详解“金融支农”。
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日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金融机构“三农”贷款增速保持较快增长,全口径涉农贷款新增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比重持续提高。针对读者关心的金融机构全口径涉农贷款数据是否真实反映金融机构对“三农”支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张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体来看,目前涉农贷款统计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金融业对“三农”的支持,其制度的建立,经过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充分论证,执行情况较为平稳,统计结果得到了业内外有关方面的认可,数字是有依据的、可信的。
“三农”贷款的统计制度与现状
按照地域、主体、用途等分别进行统计,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金融业对农村、农民、农业的贷款支持力度
“三农”建设一直以来是我们国家发展强调的重点,经济改革3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金融改革逐步走向深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锁定“三农”,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更好地反映金融支持“三农”情况,人民银行在金融统计制度中,专门设计了对“三农”————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贷款统计,既考虑了客观反映“三农”情况以及与中央“三农”政策口径相匹配,又反映出社会各类主体对“三农”的参与度以及统计可行性。
由于农村、农户、农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标准,人民银行在金融统计制度设计中,按照地域、主体、用途等分别进行统计,以从不同侧面反映金融业对农村、农民、农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在对农村贷款的统计上,分别统计了位于农村区域的不同主体的贷款,包括了农户贷款、农村企业贷款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在农户贷款的统计上,分别统计了发放给农户的各类用途的贷款,包括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贷款、其他生产经营贷款以及农户消费贷款。在农业贷款统计中,从地域和受贷主体考虑,除了统计发放给农村各类主体的农业贷款,因对城市主体也有用于农业支持方面的贷款,同时增加了对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的农业贷款统计。
那么,金融机构“三农”贷款的现状究竟如何?
2009年农村贷款加速增长,年内首次超过各项贷款增速。年末农村贷款余额7.4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末高16.0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农村贷款2.0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增量的19.3%。农户贷款加快增长,年末农户贷款余额为2.01万亿元,同比增长32.7%,增速比上年末高16.3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农户贷款4972亿元,占同期居民户新增贷款的20.2%。农业贷款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末贷款余额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比上年末高15.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农业贷款4246亿元。
正确理解“三农”贷款统计数字
数据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取用不同维度的数据,如需要农户贷款数据,可用按受贷主体分类的农户贷款
张涛分析认为,可以把“三农”贷款统计看作一幅多层次的素描,通过地域、主体、用途的不同线条,同时描绘了农村、农户和农业贷款的图画,满足人们了解金融业对农村、农户和农业的服务与支持情况,以及多角度分析需要。
“三农”贷款统计中,“农村贷款”属于地域统计,通过对农村区域里的农户,以及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的贷款统计,结合县域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可进一步了解农村金融服务情况;“农户贷款”把农户作为受贷主体,统计其获得的贷款总量,用于分析金融对农民的支持;而“农业贷款”作为贷款投向统计,将金融业对第一产业发放的贷款,按照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农、林、畜牧、渔业贷款及其服务业贷款进行统计,满足金融对第一产业的支持分析需要。
张涛指出,由于金融机构对农民发放的贷款可能用于第一产业,也可能用于其他产业,还可能用于农民消费;对农村发放的贷款也可能用于不同的产业用途;也就是说在数据分析时,应当注意农业贷款、农村贷款、农户贷款三者之间数据交叉。数据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取用不同维度的数据,如需要农户贷款数据,可用按受贷主体分类的农户贷款;了解农村贷款数据,可看按城乡地域分类的农村贷款;观察农业贷款数据,可以按用途分类的农林牧渔业贷款进行分析。
从涉农统计制度了解全口径涉农贷款
人民银行在统计制度设计中,首次设计了全口径涉农贷款统计概念,并从三个维度同时分别反映涉农贷款的总体规模及结构
张涛向记者介绍,为了将农村、农户和农业这三个互有交叉的概念纳入到一个制度框架中来,更全面深入地反映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人民银行在统计制度设计中,首次设计了全口径涉农贷款统计概念,并从三个维度同时分别反映涉农贷款的总体规模及结构。从地域维度看,涉农贷款=农村贷款+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从用途维度看,涉农贷款=农业贷款+其他用途涉农贷款;从主体维度看,涉农贷款=农户贷款+涉农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从中可以看出,全口径“涉农”贷款比“三农”贷款的统计范围要宽。
从地域维度看,涉农贷款口径大于农村贷款口径,大出的部分是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这部分专指发放给城市区域的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从事农、林、牧、渔业活动以及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贷款。比如,发放给城市企业的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贷款或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等。
从主体维度看,涉农贷款口径大于农户贷款口径,大出的部分是涉农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比如对农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关法人、事业单位等发放的各类贷款。
从用途维度看,涉农贷款口径大于农业贷款口径,大出的部分包括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及其他贷款。比如用于支持农产品零售、批发活动的贷款,或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等用途的贷款。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全口径涉农贷款的范围的确比以往的“三农”贷款要大出许多,最终的数字自然往往也要高。但三个维度分别统计出的涉农贷款总体规模都是一致的。
建立金融机构全口径涉农贷款的统计
全年涉农贷款增加2.36万亿元,占同期新增各项贷款的22.4%,年内呈持续走高态势
根据全口径统计,2009年12月末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21.5%,余额同比增长32.3%,比上年末高11.5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低0.7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已降为2009年的最低点。全年涉农贷款增加2.36万亿元,占同期新增各项贷款的22.4%,年内呈持续走高态势。
从地域看,农村贷款增速首次超过城市涉农贷款。2009年末农村贷款余额增速为34.4%,高出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增速10.7个百分点,而前三季度农村贷款增速一直落后于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
从用途看,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增长很快。12月末,以上三个投向的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1199亿元、309亿元和1.21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分别为87.9%、75.4%和50.8%,增长水平很高。
从受贷主体看,涉农企业贷款尤其是农村企业贷款加速增长。12月末涉农企业贷款余额6.38万亿元,全年新增1.71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33.1%。涉农企业贷款中,农村企业贷款增速为36.5%,高出城市企业涉农贷款13.1个百分点。农村企业贷款中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6万亿元,同比增长40.2%,高出涉农贷款平均增长水平7.9个百分点。
从全口径看涉农贷款总体情况
通过论证,最终确定了以县域代替农村,以户籍和职业来认定农民,以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业来定位农业,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统计口径
统计数字的得出,是基于统计制度的创建工作。
2007年7月,依据中央支持“三农”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为了综合反映金融业支持“三农”的情况,为“三农”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建立了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据张涛介绍,在涉农贷款统计制度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要与中央“三农”政策的口径相匹配。农村、农民和农业是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的概念,一般来说,农村是区域概念,农业是产业概念,农民是职业概念。这给统计制度的设计带来一些困难,比如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在哪里?城市中的农村是否应列入?农村中的企业是否应统计在农村中?农民应按传统户籍来划分还是按职业来划分,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属不属于农民?等等。
鉴于以上情况,人民银行在制定统计制度时进行了深入探讨,还邀请有关部门进行了论证,最终确定了以县域代替农村,以户籍和职业来认定农民,以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业来定位农业,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统计口径,方便不同的使用者自行选取进行分析。
无疑,涉农贷款统计制度明确界定了“三农”贷款————农村、农户和农业的统计口径,全方位反映出金融业对“三农”的支持,填补了我国涉农贷款统计制度空白。农村是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农业是指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以及针对这些产业的服务活动。农户根据户籍和职业共同认定,具体包括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住户等。
在统计制度的建立过程中,也有一些难点、疑点。例如,在对“农村”的区域认定上,有人认为,不发达城市中的乡、镇应划为农村,而发达县域中的城区应从农村中剔除。这虽然更符合现实情况,但目前在实际统计工作中要实现这些划分,还有不少障碍。比如,发达与不发达城市难以具体界定并适时调整,城市中的乡、镇统计主体也不充分等。因此,从统计可行性出发,经过征询多方意见,目前统计制度中采取了以县域替代农村的方式来界定农村区域,这样,一方面保证统计口径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统计数据的稳定性。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用县域替代农村的统计口径是否科学,是否反映我国实际,无疑是今后的涉农统计制度研究和修订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快涉农统计标准化建设
积极探讨和研究,监督、跟踪统计效果,同时加快统计标准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金融支持“三农”的发展和变化
张涛表示,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基本上能够反映金融业对“三农”的支持。涉农贷款专项统计正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不断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当然,一个新的统计制度需要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完善,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也是如此。今后,人民银行调查统计部门将继续与有关方面一起,积极探讨和研究,监督、跟踪统计效果,同时加快统计标准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金融支持“三农”的发展和变化,在实践中对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不断予以完善,进一步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