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识产权之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观察
愿与更多隧道工程分享技术成果
本报记者 李治国

  上海长江隧桥是我国隧道桥梁建设史上的新标杆。工程共申请专利6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10项、设计及施工指南8项;发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150多篇。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专家组不久前对国家“863”计划《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组认为,《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构建的超大特长软土盾构隧道建养一体的技术体系,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基础和较明确的产业化目标。这无疑为长江隧桥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权威认证。

  可喜的是,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越江跨海隧桥工程核心技术群在隧桥完工之后,并没有“刀枪入库”,而是继续发挥着作用,这也使长江隧桥工程建设与运营效益逐步走向最大化。

  目前由隧桥建设形成的“建养一体技术体系”,已经推广应用到在建的杭州钱江隧道、上海长江西路隧道、上海军工路隧道等跨海越江隧道,为更大直径、更长距离盾构隧道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尤其是长江隧桥攻克了公轨共面难关,为上海地铁19号线预留轨道交通空间,并有效解决了长大公轨结合隧道疏散救援难题、大跨度全漂浮斜拉桥公轨共面难题,使得崇明岛安全地纳入到上海的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网,相当于减少了一条轨道交通隧道,节省费用约10亿元,这体现了自主创新获得专利技术的现实力量。

  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创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越江跨海隧道工程的核心技术群及其相关技术标准,为我国今后其他跨海连岛的隧桥结合工程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良好的技术储备,可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产业化。正如工程的一位技术负责人所说,长江隧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大型隧道的建设水平提升到新高度,上海很愿意与全国、全世界分享现有的技术成果,在港珠澳通道、琼州海峡、胶东半岛、辽东半岛……许多隧道工程正在建设中,长江隧道的技术均有用武之地。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肯定会有更多水下隧道工程,如果善加运用,长江隧道的技术成果应用空间将非常大,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这正是广大上海隧桥工程建设者的心愿。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