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滇中调水前期工作
■加大力度推进昆明补水工程
■继续推进“润滇工程”
■着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
■继续实施好饮水安全工程
■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
当前,云南正遭遇一场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灾害。旱情发生后,云南省紧急动员部署了一场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攻坚战。派出了16个督办工作组分别前往16个州市进行专项督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省级有关部门先后组织100多个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指导抗旱救灾。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抗旱减灾、生产自救等工作。截至2月底,全省已投入资金近15亿元,组织923万人(次)投入抗旱工作,实现抗旱浇灌面积1400万亩,临时解决616万人饮水困难。目前,旱情还在持续,抓好抗旱救灾,是当前云南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这次特大旱情来看,进一步暴露了云南水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云南是水资源大省,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和问题。一是分布不均匀,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二是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5%。三是开发利用水平低。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四是水资源保护任务重,防污治污的任务十分繁重。
针对这些特点,云南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省级每年新增10亿元水利专项贷款,新修并建成了大批水利设施。这些水利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全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用水保障,在这次抗击特大旱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尽管如此,水资源紧缺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却日益凸显。主要是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不完善,防洪安全保障程度还不高。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仅108亿立方米,水库蓄水总库容不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年缺水总量达41亿立方米左右,工程性缺水依然是当前全省主要缺水形式。同时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未达标人口还占乡村人口的36%,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7%,还有近13座中型、252座小型水库和2868座小型病险水库、98座中型病险水闸。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全省以滇中调水工程、掌鸠河引水、清水海引水、牛栏江调水工程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尚未完成,滇中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并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滇西、滇西南、滇东北地区工程性缺水仍将存在。部分地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此外,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合理的水价机制还要逐步建立健全。
对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兼顾的要求,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重点要抓好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推进滇中调水前期工作。在龙蟠以上河段开展取水点方案比选,为工程启动实施创造条件,逐步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49个县、1200多万人口的用水问题。
二是加大力度推进昆明补水工程。当前要加快清水海引水工程建设进度,并争取尽快启动年引水量6.3亿立方米的牛栏江—滇池调水补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好昆明的生态和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三是继续推进“润滇工程”。在过去启动50多项大中型水库建设的基础上,争取今后3年再新开工100项骨干水源工程,“十二五”末新建大中型水库50余座、小型水库200座以上。新增蓄水库容15亿立方米,新增总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进一步着力抓好山区水利设施建设,今后3年再新开工建设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
四是着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争取“十二五”末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用10年时间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注意抓好配套建设,每年新建干支渠防渗工程1000公里,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五是继续实施好饮水安全工程,争取5年内解决目前剩余的1000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六是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以九大高原湖泊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为重点,逐步改善受污染水质。通过这些措施,基本扭转云南省面对严重旱灾供水保障水平较低的被动局面,争取从根本上缓解全省缺水问题。
(本报记者 周 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