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植树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创森林城市 建水乡林城
文/本报记者 刘惠兰 刘 瑾

  近几年来,武汉市不断投入森林生态建设资金,大力建设城市森林。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武汉市城乡生态明显改善,森林、湿地面积已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剔除水面后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

  为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武汉市实施了多个重点工程,逐步构建城市的生态网络。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武汉市完成退耕还林58.5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长江防护造林等工程21.2万亩。实施采石场植被恢复、绿化改造和低产林改造7.9万亩。

  大力实施显山透绿。武汉市投资15亿元,实施“城中插绿、破墙透绿、围桥造景、绕城植树”工程,对贯穿市区的龟山、蛇山等20多座山体实施大规模拆迁透绿、腾地植绿和林相改造。

  完善三镇绿岛布局。重点建设了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加快了东湖风景区及50多个城中公园新建改造。多数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绿地,出门1000米就能见到公园。

  综合整治两江四岸。武汉市投入30多亿元对两江四岸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现已建成汉口、武昌、汉阳、青山江滩公园,80%的岸滩已被植绿,形成全长26公里的江滩景观带。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武汉市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个。为加强水生态和湿地保护,武汉市投资近200亿元,实施百湖湿地保护工程。大东湖生态水网连通东湖、沙湖、杨春湖等6个主要湖泊,成为我国“最大的城中湖”,水网绵延400平方公里。实施武汉新区六湖连通生态修复工程。中心城区个性化打造了38个湖泊湿地公园建设,营造“一湖一景”的湖泊景观带。

  去年冬天,武汉市又启动了绿色通道、林业产业、森林生态、绿色家园、三镇绿岛、湿地水网、江河绿化、立体绿化、山体复绿、生态文化等十大重点工程,投资30多亿元,现已完成造林面积13万亩,建成区绿地面积320万平方米,通乡以上公路绿色通道升级改造280公里,水岸林带40公里和500个建制村的新农村家园绿化任务,实施山体复绿80万平方米,江滩绿化100多万平方米,植树50多万株。

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近几年来,武汉市坚持生态建设一盘棋、城乡绿化一体化,让森林进城、园林下乡、生态文化进万家。

  强化林网建设。水体、道路、农田实现林网化。加强江河、湖塘、沟渠等沿岸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水岸绿化率85%。开展铁路、公路沿线景观防护林建设,通道绿化率86.32%。

  推进森林进城。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

  建设绿色家园。2005年以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市区政府投入3亿多元,对全市2087个建制村实施村湾绿化。市政府给每个创建村补助10万至12万元的绿化经费和3000元的绿化规划经费,建设庭院经济林、绿色通道和村湾风景林。截至目前,已植树1300万株,发展庭院经济林20多万亩,惠及60多万农户。

  发展林业产业。全市林业产业基地达130多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48万亩、花卉苗木17万亩、高效经济林50多万亩、茶叶基地7万亩、板栗等干果类基地10万亩。市政府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花卉苗木和林果茶等产业实行“以奖代补”,对新建基地规模在500亩以上的,茶叶、花卉苗木和干鲜果分别每亩补贴600元、300元和300元。通过政策激励,每年新发展林业产业基地6万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