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植树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3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植树造林 确保实现“两增”
———访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重庆市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森林重庆”建设行动。                      陈 敏摄

  在第32个植树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专访了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记者:我国长期以来开展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成果如何?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状况怎样? 

  贾治邦:30年来,我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造林绿化行动,形成了全社会搞绿化、全民植绿护绿的良好局面。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年年带头履行植树义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形式日趋多样化、成果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据统计,2009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5.9亿人,折合植树株数24.8亿株,比上年多1.7亿株。截至2009年底,全国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21.1亿人次,义务植树563.3 亿株。

  在持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同时,我国相继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森林资源得到积极发展和严格保护,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最近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9.25亿亩,比上一次清查净增3.0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49.13亿立方米,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人工林面积达到9.3亿亩,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记者:2009年9月,在联合国举行的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我国实现这一“两增”目标存在什么困难?有何对策? 

  贾治邦: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两增”目标,是今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完成这一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推进,现有宜林地中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干旱、石漠化、沙漠化严重,造林的合格率、成活率、保存率面临挑战。今后造林绿化难度越来越大,造林成本将进一步增加,森林经营改造任务十分繁重,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完成“两增”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确保如期实现“两增”目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深化改革,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当前,应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一要加快造林步伐,努力增加森林总量。继续实施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力推进“身边增绿”行动。二要全面开展森林经营和抚育,提高森林质量。编制和实施全国森林经营规划,全面推开森林经营工作,实施森林抚育、更新改造,提高森林蓄积量和生态功能。三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巩固森林资源成果。坚决保护好现有的林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推广营造林实用技术,确保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四要推进林业改革,切实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启动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促进国有林业发展。

  记者: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应该如何理解林业的这一特殊地位?中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贾治邦:森林对减缓气候变化的独特作用,以及森林固碳所具有的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三是替代功能。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哥本哈根协议》明确指出,减少由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加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至关重要,前景广阔。

  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活动中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07年在第15次APEC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要由18.21%提高到20%,并倡导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被国际社会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又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及《林业行动计划》,在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全球十亿棵树运动”中,我国每年人均植树2株以上、植树26亿株,为实现这项运动的目标作出了巨大努力。

  我国发展和保护森林,增加了森林资源,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了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最新评估,在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的背景下,我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最新清查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我国发展保护森林资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者:今后应该如何拓展义务植树的渠道与途径,提高公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贾治邦:在新的形势下,全民义务植树要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拓展渠道与途径,增强活力与成效。在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适龄公民真正认识到义务植树是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的同时,不断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提高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一要广泛动员,让更多的适龄公民直接参与义务植树。特别是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团体、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属地或所属的适龄公民参加义务植树。二要搭建平台,让更多的适龄公民以间接方式履行植树义务。特别要鼓励公民从事育苗、林木绿地认建认养,以及“以资代劳”等方式履行义务。三要开辟渠道,让更多的适龄公民以捐款或购买碳汇的方式履行植树义务。特别要鼓励公民或企业、组织向绿化基金会捐资,向绿色碳基金购买碳汇,由这些公益性组织代为植树造林。

  记者:在新的一年,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

  贾治邦: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加快林业改革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掀起了兴林、种树、护绿的热潮,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2009年全国完成造林7157万亩和8827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22.1%和23.3%。 

  最近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提出,2010年要全面强化生态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状况。计划全年完成造林任务8880万亩以上,义务植树25亿株。并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一要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以及三北、长江、沿海防护林等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二要大力推进身边增绿。结合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森林厂矿、森林营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创新义务植树实现形式,努力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切实落实部门造林绿化责任制,大力推进铁路、公路等部门绿化。三要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突出抓好区域性、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要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强化自然恢复。

               文/本报记者 刘惠兰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