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访手记
追寻沈浩
本报记者 熊 丽

  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们住进了小岗村。到底这是怎样一个人,能够让小岗村民几次按下红手印挽留他?为什么他宁愿抛弃省城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农村一干就是六年?

  追寻沈浩的生命足迹,是找到答案的途径。抓住几乎所有遇见的人,聊他们接触过的沈浩。短短六天,说不尽沈浩的六年……

  每天,都有无数人流泪念着沈浩,他们是小岗村的乡亲,是沈浩的同学同事,是他的至爱家人,还有他引进的企业负责人。

  大家都说他爱笑,但不只一个人见过他流泪;有人说他大大咧咧,也有人说他感情细腻;有人说他是个透明的人,也有人说他赋有思想;有人说他粗心,也有人说他细心;有人说他抠门,也有人说他慷慨……看似矛盾的现象,全部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

  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沈浩,真实、鲜明、丰满。有儿女情长,更有义无反顾。

  在沈浩床头的书堆中,有一本关于取舍的书。2004年来到小岗时,沈浩正是39岁如日中天的年龄。他做了怎样的选择?

  在进与退中,他选择了勇往直前,锐意进取;在高与低中,他选择了扑下身子,为民爱民;在国与家中,他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在公与私中,他选择了无私奉献,克己奉公……他说,我是党员,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岗位,党的决定就是我的选择。

  站起来,是一座巍峨的山;倒下去,是通向远方的路。

  忘不了,村民殷广勇一遍遍说着“我一生一世也忘不了沈书记”时的眼神。

  忘不了,村民戴世英从柜中摸索出他的照片,迎着阳光端详的模样。

  忘不了,他的朋友、年近七旬的老作家温跃渊哽咽的声声。

  忘不了,他的女儿笑着说,我爸可笨了,我穿36码的鞋,他却买成了39码。带我出去玩,他总是把我放在新华书店,自己出去办事,有时都忘了回来接我。

  忘不了,“六一”儿童节他观看孩子们表演节目时的爽朗笑声。“小岗要发展,就要从娃娃抓起”的话音仍回荡在老师们的耳旁。

  在2008年3月26日的日记中,沈浩这样写道:“早起,天晴,日出如火,见院内桃花盛开鲜艳,村民来找贷款建房,吃饭时有感而作:小院桃花更盛开,下派生活整五载。年年桃花开依旧,岁岁小岗大不同。”

  只要他在办公室,总有一拨又一拨的村民来找他,大事小事,喜事难事,他们都爱说给沈浩听。

  更多的时间,他是在路上。忙着修路、建桥、挖塘,忙着去地里看收成,忙着去看望困难户,忙着修建纪念馆、卫生院、敬老院、村民广场、住宅小区,忙着让更多项目落户小岗……他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把小岗从名村变成名副其实的经济强村,让老百姓的口袋真正鼓起来?

  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跋涉者,永远向着最高的峰顶进发。一路上,他披荆斩棘,播撒着希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