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保险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保险重在做好“贴近”文章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三农”保险形势喜人,这可以从最新的数据中看到。农业保险方面,仅仅前三季度,我国农业保费规模就超过了2008年全年,保费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保险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的风险保障达到3300多亿元,覆盖农户1.2亿户。

  2009年1月至11月,全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9.84亿元,同比增长23.19%;赔款90.23亿元,同比增长59.7%;农业保险受益农户达到1260.74万户次,同比增长76.18%。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全国财险业第三大险种。农村人身险方面,去年1月至9月,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新增覆盖人数超过704万人,提供风险保障1367亿元。

  显然,“三农”保险正在成为中国保险业中的新亮点。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三农”保险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几张保单和几笔赔付,更重要的是一种安居乐业的稳定感。

  前不久,笔者在福建采访,让人感触颇深的是,即使在一些偏僻的农村,那里的人们同样享受到了各种有财政补贴的保险保障。一位养殖海带的渔民说得好:“其实一年交几十元的保费并不多,少抽几包烟就有了。但有了保险后,我们的生活就很有安全感。”这位渔民的话,可以代表众多农民的心声。而更可喜的是,从这番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农民的保险意识正在大大改观。

  这可能是所有保险机构最希望看到的局面。的确,近年来,为不断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各家保险机构依托中央财政补贴政策和监管层系列惠农措施的支持,在涉农保险产品、保险服务和提高农村保险意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贴近农村和农民生活,进行创新,颇有收效。

  ————在涉农保险产品上追求“丰富”二字。在2009年,保险机构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创新农村保险产品。比如2009年除了主要粮食作物的保险外,还开展了林木、油菜、香蕉、烟叶等特色作物保险,以及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和天气气象指数保险等。保险责任范围不断扩大,很多保险条款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

  ————在“三农”服务上追求“贴近”二字,即保险服务模式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生产需要。比如保险“三下乡”活动的前两项,就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和不同农民客户群体的保险需求,产品下乡送保障;人员下乡送服务送温暖。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都开展“百县万家送服务手册”等活动,通过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让其了解保险、接受保险、使用保险,最终达到提高农村整体的保险意识。

  ————在销售网络追求“便利”二字。2009年,农业保险网络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健全农村保险网络,是最大限度将保险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户的重要前提之一,这对确保农民群众及时获得投保和理赔服务意义重大。保险公司除了铺设自己的机构外,还通过与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等进行合作,最大限度延伸农村保险销售终端。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民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保险购买、售后和理赔的“一条龙”服务。

  “只有贴近农村和农民,开发产品和服务,才可能在农村保险市场上如鱼得水。”这几乎成了所有农村保险人的共识。贴近、贴近、再贴近,这无疑是成功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的关键。毋庸置疑,让保险真正走进农民的生活,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