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财经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保证
本报记者 王 智

  到金华采访之前,记者在杭州参加了一个“绿色信贷金融服务现场会”。在这个活动中,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与专业从事环保企业担保融资的浙江巨业担保有限公司合作,为多家环保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一模式为环保企业成功搭建了一个专业融资平台,自然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史济锡认为,此举无疑有利于浙江正在实施的产业转型,进一步做大环保产业。显然,稠州商业银行的这一举动不仅找到了新的市场生存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信贷保证,这是金融机构的崇高社会责任。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逐渐复苏的时刻,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模式更为人们所瞩目。对于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虽面临巨大挑战,但已是不容回避。

  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业无疑应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家银行积极行动,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据统计,自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分别为13%、19%、—45%,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信贷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从浙江金融机构的实践看,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银行业的确大有可为。2003年6月建立的《赤道原则》已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务发展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银行业应继续探索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和惩罚关。

  其实,产业结构调整也对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注意到,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权已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对此,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碳金融发展的跟踪研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少一些碳排放,多一点净空气,金融业重任在肩。   文/本报记者 王 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