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0年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技术创新促发展
———广东东莞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自主创新求发展纪实(下)
本报记者 王 晋 何振红 庞彩霞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塘唇工业园内,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的院子像一个新能源展示窗口。

  院角,几株被业内人士称为“能源草”的巨菌草正在蓬勃生长,它可以替代秸秆产生沼气,产量高、收割次数多。院内,一个废弃生物质厌氧消化发电系统平台正在运行,公司食堂用的就是这里产生的沼气。同时,高温槽式太阳能高效热利用实验检测平台正成为新的风景。

  “我们已经攻克高温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的系统集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全球只有少数机构开发出了系统技术,前景非常好。”康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剑山兴奋地说。

  决策超前,抢占产业高端

  2006年,科技部与意大利有关部门开展了可再生能源合作与交流,其中一项“高温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及示范工程”交由企业牵头来做。康达公司决定承担课题,并马上派人到现场考察。

  “原计划去意大利谈判3天,结果整整谈了4天,还马不停蹄地看了现场,形成了会谈纪要,同意双方技术合作,建设一个10兆瓦的高温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在现场不准拍照、不准录像,我全部记在脑子里。”该公司副总经理周福云笑着说,“看了以后就知道要在哪些关键环节突破,合作的心更铁了!”

  目前,他们已攻克了高温集热管等三个核心部件的技术。他们开发的高温集热管的吸收率、发射率、透射率等几个核心指标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追日系统的精度已从2毫弧度提高到0.8毫弧度。

  密切关注太阳能国际开发进展的沈剑山说:“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太丰富了,如果加快推进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的产业化,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借脑引智,构建创新体系

  培育自己的创新体系是康达公司自主创新的根基。

  “我国的科技创新主体在转移。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主体逐渐转向企业,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更强了。”周福云说,“中小企业面临来自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为了生存发展迫切需要在某一项或某一点上实现创新,这就是我们创新的原动力所在。”

  在尖端产业想突破,民营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技术创新积累比较慢。如何弥补?康达公司探索着自己的创新路径———打开大门,“借脑引智”。

  他们利用社会资源,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10多所高校、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委托派遣、实验室共享等多种方式,由企业投资,根据市场需要下研发“订单”,研发成果由康达公司实施产业化。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定研发任务,所有委托研发的项目基本都实现了产业化,迅速产生效益。”周福云笑着说。

  记者看到一组数据,2007年,康达公司委托研发投入100万元;2008年,委托研发投入上升到460万元;2009年,已经投入400多万元。

  他们还成立了康达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引进外国专家和国内高级技术研发人员20多人,支撑技术研发平台的大学研究院所5所和教授40余人,以此赢得技术领先一步的能力。康达公司培养自身研发团队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近年来,他们每年都从各高校招聘专业人才。

  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个支柱撑起了康达公司的创新体系,企业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加速推进,激活创新棋局

  在康达公司,每年都要根据市场调研确定下一年的研发课题,2009年的选题有32项。为了鼓励年轻人挑担子,每个课题都有负责人,有的要承担2个项目研发。每个研发人员完成课题后有一次性奖励,同时,在产品推向市场后,有的还按销售收入1.5%至2%的比例奖励研发人员。董事长对研发人员说,“研发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损失由公司承担。”这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给研发人员以创新的底气,激活了创新棋局。

  在康达公司采访,记者经常被康达员工的创业、创新激情所打动。公司燃气部总经理廖永元,从杭州到东莞,放弃了轻松的日子,全身心投入到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开发中。他带领团队开拓了多个领域的再生能源应用市场;由总经理特别助理夏泉康带领的研发团队研发出移动式沼气发电机组,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价格只是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26岁的硕士毕业生田琦,2008年刚从重庆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学的就是固体垃圾的处理,现在已成为研发小组的带头人,2009年她直接负责了两个研发课题。她说,“固体垃圾是所有污染的最终形态,在公司能直接参与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研究,我觉得很有价值。”

  正是这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理念,凝聚着来自各地的康达员工,成为他们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近3年来,康达公司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都在8%以上。公司坚持“以平台吸引人、以机制稳定人、以感情凝聚人”的引人留人原则,通过吸引具有扎实技术功底和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加盟和招聘重点高等院校毕业生等途径,共引进了工程师35名、高级工程师12名、应届毕业大学生56人、硕士研究生21名,为企业自主创新增添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记者了解到,投资1.2亿元建设的康达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正在建设中,研发大楼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预计2010年建成,这里将主攻高温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与生物质能综合利用。

  “东莞的企业很多都是从几万元起家的,东莞的创业环境促成了几万家这样的小企业快速成长起来,有人说是‘满天星星’。我们也是在这个环境中快速成长起来的,成为新的增长点。东莞曾创造过很多奇迹,科技创新正成为新形势下东莞再创奇迹的发展路径之一。2006年起,东莞市每年拿出10亿元打造的‘科技东莞工程’,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在自主创新路上,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康达公司董事长沈剑山的话,说出了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心声。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