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森林重庆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发展林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08年8月,重庆市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建设山川优美、生态良好、舒适宜居的“森林重庆”,由此吹响了建设森林城市的号角。

  “森林重庆”是一项切实改善民生的具体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森林重庆”不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打造的一张“城市名片”,更重要的是改善和优化了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投资环境,从而为重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助推剂。

  建设“森林重庆”,就是根据重庆土地资源的情况,拓展、释放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重庆有75%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平坝只占7%。不唤醒这75%的山地、丘陵,不让其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重庆发展的舞台和空间就十分有限。重庆地域开阔,有条件建成森林城市,把山地、丘陵整治好,让它绿起来,并产生效益,让百姓从中受益,做到全面发展,就大有希望。

  建设“森林重庆”的着眼点是重庆的城乡统筹,是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与全面进步,实质是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根本,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确保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森林重庆”,既要增加主城绿地,建设园林之城,又要把农村山地、坡地植树成林,让农民通过种树受益。因此,建设“森林重庆”,既解决环境气候问题,也解决经济问题以及致富之路,使得统筹城乡绿化齐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与助农增收共谋划,从而兼顾了“有钱、有氧、有健康、有长寿”四个方面的发展指标的实现,有力地促进重庆城乡统筹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与全面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森林重庆”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的弘扬。

 不仅是种树

   更是发展方式的变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先破坏、后恢复”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以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文明的惟一标准,带来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重庆市做出了把林业作为全市发展战略,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将建设“森林重庆”作为未来重庆林业发展目标,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致富巴渝农村,倡导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见,“森林重庆”不仅仅是种树,更彰显了发展方式的变革。

 不仅是改善自然环境

   更是生态安全的需要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实施森林工程,对于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纽带,不仅具有调节气流、净化空气、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的作用,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噪声污染、缓解温室效应、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同时,森林还具有提高环境承载力,扩大环境容量等多种经济、社会功能。“森林重庆”建设将新造林1100万亩,改造低效林1000万亩,到201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森林重庆”的实施不仅可以调节区域气候,减轻温室效应,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发生,而且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生态保障,有效地维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不仅是景观的改变

   更是富民的途径

  “森林重庆”建设将大力推动三峡库区旅游、森林旅游、木材加工、林浆造纸、林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林业产业发展。 

  山与林相连,山区不种树,老百姓就找不到致富的路子,仍然贫穷。到201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将达到250亿元,到2017年将达到500亿元。壮丽的高峡平湖,连绵起伏的大山,美丽的森林风景,良好的疗养环境,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和疗养人员,从而促进旅馆、饭店等饮食服务业和商业的发展,由此带来城市、山村的繁荣和纳税能力的增加,真正实现把“荒山、穷山”变成山里人的“富山、金山”,实现兴林与富民的有机统一、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不仅是绿化

   更是文化的体现

  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共存共荣,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潮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重庆”建设通过推进“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木基地”五大工程,将重建山水园林,重拾巴山文化,重绘秀丽山川,重谱三峡之歌,成为巴渝文化的载体,唤起现代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传承几千年的巴山文化,再续三峡源远流长的森林文化。

 不仅审视自身

   更要借鉴经验

  进入21世纪,世界城市森林建设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国际上很多城市都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新世纪生态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自2004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以来,相继有贵阳、沈阳、长沙、成都等7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同时,广州、杭州、武汉、昆明等城市也在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森林重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认识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对“森林重庆”的内涵认识不清、全社会共同推进“森林重庆”建设合力不够、林业科技支撑不力、林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坚决杜绝把这项惠民、利民工程扭曲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劳民工程”,扎扎实实做好“森林重庆”这篇大文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森林重庆”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重庆实际认真总结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厘清新形势下建设“森林重庆”的战略思路,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以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以创新的举措推动工作,使“森林重庆”成为全社会的思想自觉、文化自觉、行为自觉和城市品牌。

  做好宣传发动。森林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实施期长,必须依靠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森林工程的宣传力度,使“森林重庆”深入人心,不断扩大影响力,营造起做好“森林重庆”这篇大文章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之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共识和行动。

  依靠科技支撑。科技是“森林重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加大森林工程的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围绕重庆森林工程建设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攻关,突破工程“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工程建设的先进实用技术。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重庆森林工程的建设水平和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

  创新运行机制。为确保森林工程建设成效,应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改变一些部门和单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森林重庆”建设合力。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承包和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拓宽融资渠道。森林工程建设投资量大,必须广辟来源,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撬动社会投入,形成多元、长效、稳定的投资机制。当前,要坚持“争取国家支持、整合市级资金、吸纳金融资本、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积极吸引各单位和社会资金参与森林工程建设,保障工程之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森林工程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大保障力度。

  坚持依法治林。依法治林是森林重庆建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现有森林资源及新造林地管理。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建立森林资源和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保障生态建设成效。  (重庆市委“森林重庆”建设课题组 西南大学黄蓉生等执笔)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