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主创新看重汽 ①
化危为机谋发展
本报记者 张曙红 管 斌 王 玲

  9年前,中国重汽还是一家负债上百亿元、濒临倒闭的老国企。9年来,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自主创新,逐渐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长为国内重卡行业的领军者。

  然而,骤然而至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市场环境陡然生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国内重卡市场大幅下滑。高速成长中的中国重汽能够经受住这样一场危机的冲击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总部设在山东济南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采访,所见所闻令人欣慰。据介绍,虽然市场持续下滑,但中国重汽的产销量逆势增长。2008年,中国重汽年产销重型汽车11.2万辆,销售收入530亿元;今年截至11月底,累计生产销售重型汽车11.6万辆,同比增长11%。

  从今年前11个月的业绩看,中国重汽不仅继续保持着国内重卡行业的领先地位,而且进入全球重卡行业产销量的前三位。

坚持创新铸就强健体魄

  “市场的急剧波动,对于一些企业来说是危机,对于另一些企业来说就是机遇。在国际重卡市场上,重卡巨头们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销量大幅下降,而我们稳住了阵脚,实现了平稳增长。虽然增长速度没有前几年那么快,但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说。

  化危为机是需要有一点底气的。是什么支撑着中国重汽在危机中砥砺前行?马纯济认为,当年支撑中国重汽走出困境、快速发展的是自主创新;今天,中国重汽能够化危为机稳步发展,靠的还是自主创新。

  改革重组之初,中国重汽就提出了以“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为核心的四大创新战略,坚持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管理创新,实现效益最大化;坚持机制和文化创新,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热情。创新使中国重汽生产经营形势一年好于一年,最终实现了9年增长20倍以上的发展;创新使中国重汽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成长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企业。

  当企业逐渐摆脱困境、业绩高速增长时,重汽人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看到了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差距,看到了市场变幻莫测的风险。“不论什么时候,企业都要居安思危,要有一种应变能力。不能光看到市场好,更要看到市场不好的时候怎么办。”马纯济说。

  正是依照这样的思路,中国重汽始终坚持稳健、理性的经营思路,把精力集中在主业经营上,集中在自主创新上,集中在企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上。同时,高度重视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细化决策程序,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推行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责任制,有效防范和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重汽依然保持着充足的现金流,成为业内最具资金优势的企业之一。

危中寻机实现逆势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谁在危机中善于抓住机遇,谁将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中国重汽顶住压力,沉着应对,不断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创造机遇、抓住机遇。

  “危机是对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的检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坚持面向市场,贴近市场,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提高服务用户的能力。这是我们能够在危机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马纯济说。

  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为了满足灾后重建的需要,中国重汽迅速组织对水泥搅拌车、水泥泵车、散装水泥车等工程建设车辆的研发和生产,推出了一批适应用户要求的新产品。今年上半年,中国重汽在四川省销售了4000多辆车,相当于2006年的10倍。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国家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工程建设车辆市场顿时兴旺起来,得益于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技术和产品储备,中国重汽的工程建设车辆迅速推向市场,赢得了先机。 

“由于对市场需求把握准确、准备及时充分,我们较快地适应了市场。最好的时候,1个月卖了1.8万辆车。”马纯济说。

  虽然危机使市场形势逆转,但潜在需求并未消失。重汽人没有坐等市场形势的好转,而是不断寻找潜在需求,千方百计地开拓市场、创造市场。

  中国重汽开发了适应城市建设需要的消防车、洒水车、垃圾车等产品,先后与全国14个城市政府签订协议,获得了政府采购车辆的优先权。抓住济南市筹备第11届全运会的契机,今年年初,中国重汽与济南市建委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济南市城建系统向重汽采购首批374辆城市用车,包括洒水车、渣土车、自卸车、垃圾车等车型;中国重汽则对济南市城市建设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中国重汽采取灵活营销手段,着力挖掘大型企业的潜在市场。去年年底,中国重汽与济南钢铁集团、山东山水水泥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6月25日,中国重汽与中石化在北京签署协议,双方在重型车辆采购与车用石化产品的供应上,互为首选供应商。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潜在用户出现资金困难,买车付款成了问题。如何既把车卖出去,又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中国重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综合运用金融工具,联合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推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为经销单位提供金融支持,最大限度降低合作单位和终端客户的成本压力。

  “通过银企合作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有效地支持了各地经销商的业务拓展和产品销售。银行、保险公司的共同参与,使经销商和用户规避了经营风险。”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李朋星说。他介绍,仅设在阜阳的一家销售服务中心,今年上半年就卖了500多辆牵引车,销量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化危为机着眼长远发展

  对于重汽人来说,所谓“化危为机”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要应对眼前的市场变化,另一方面则是要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经受了考验,其实也给企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在努力实现平稳增长的同时,我们可以抓住时机加快内部改革和调整,提升管理水平,调整产品结构,为下一轮发展积聚新的优势,打下坚实基础。”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东对记者解释说。

  管理创新一直是中国重汽发展的强劲动力。去年以来,中国重汽以“精益管理创一流”为目标,进一步开展管理创新,完善内部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为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制定了三级培训方案和培训大纲,先后开办技术及营销培训班23期,同时启动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培训项目。各个下属公司和车间广泛推广精益生产方式,改善现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卡车公司激发员工参与车间管理的积极性,1月至6月,员工共提出改善建议6334项,整改落实5889项。

  立足长远发展,中国重汽利用生产增速放缓的时机,大举启动技术改造,去年以来投入技改资金近30亿元,先后对整车、发动机、车桥、铸锻件等制造部门进行了全面改造。桥箱公司在搬迁改造中完善工艺流程,优化生产布局,50条生产线中已有30多条完成搬迁,不但迅速恢复了生产,而且生产工艺和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着眼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国重汽抓住时机整合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把核心零部件总成制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资金、技术和品牌投入等方式,相继控股了中国重汽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华威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去年11月18日,中国重汽与山西大同齿轮集团签署战略重组暨股权划转协议,一举解决了中国重汽变速箱供求瓶颈问题。今年9月,中国重汽又斥资12亿元对大齿公司进行整体搬迁改造,首期建设明年完成后,可望形成年产变速箱11万台的能力;到2012年,预计实现年生产变速箱22万台。

  目前,中国重汽已成为国内惟一一家拥有驾驶室、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总成全套配套体系的重卡企业。

  危机如同大浪淘沙,它淘汰了一批企业,又让一批企业如同沙砾中的金子一般闪现光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重汽经受住了考验,凸显了雄厚的实力和充沛的底气,彰显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从这里,人们也看到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希望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