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丝网编出大产业 小笤帚扫出大市场 小花生带来大效益 小苇箔做出大文章
山东商河:小产业搭起群众致富大平台
本报记者 管 斌 通讯员 李孝玉 李 灿 谢永波

  记者近日到山东省商河县的好多乡村走了走、转了转,发现这里的加工业开展得红红火火。商河县通过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提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逐步走出了一村一品、一条龙式生产的新路子,小产业搭起了群众致富大平台。

小丝网编出大产业

  郑路镇丝网工业园的秦茂盛经营丝网已有10多年了,现在他的厂子密目网机达到了10台,给他打工的农民达到50多人,生产的丝网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30多万元,厂子的工人每月也拿到800元到1000多元。像秦茂盛这样的龙头大户,仅工业园里就有十余家。

  该镇的张王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密目网加工专业村,全村165户人家中100多户从事密目网加工业,年产网布600吨,网片20万片,创收6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在这些龙头企业和专业村的带动下,郑路镇的丝网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带起周围武集、芦坊、文家、李高曹、北苏、高家、靖家、仁凤等20多个村400多人从事该产业,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目前,全镇已有20家企业、80多个加工业户,从业人员1600多人,密目网加工机发展到120余台,年生产能力达10000吨,年产值9000万元。

小笤帚扫出大市场

  记者来到商河县的史洼村时,一辆满载笤帚的大车正发往大连,一位村民笑着向记者介绍:“刚才走的这车笤帚就能挣500多元哩。”

  史洼村从事笤帚加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前几年,村民史振富看中了笤帚加工的发展潜力,筹集了一部分资金,从周围村子收购高粱苗,夫妻二人专心搞起了笤帚加工。一年下来,光笤帚加工一项就收入7000多元。看到史振富两口子靠扎笤帚致富,村民们都“眼红”了,纷纷开始从事笤帚加工。加工笤帚的多了,史洼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产品远销到河南、河北、辽宁等地。现在,史洼村的笤帚供不应求,要货的提前打电话联系,两三天就从村里拉走一卡车。

  和史洼村一样靠加工笤帚挣钱的还有大石家村,该村也是有名的笤帚加工专业村,全村137户580人从事笤帚苗加工的就有80多户(其中大户30户)210多人。全村年加工收入达到125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一年仅支付工人加工费就达30多万元。在史洼、大石家两村的带动下,邹庞、小石家、解家、文家等十几个村也靠小笤帚“扫”出了致富路。

小花生带来大效益

  秦开岐是秦家村五香花生米的加工大户,他使用先进的电动转锅,一天能加工五香花生米3吨多。秦开岐是脱壳大户,家中有两部机动三轮和三台脱粒机,三轮车出出进进购毛果(未曾加工的带壳花生),脱壳机昼夜不停忙加工,全家每年光从周边城市进毛果就达80吨以上。

  在这些大户的影响带动下,花生产业化生产加工在秦家村已成气候,产业链条越拉越长,群众增收的步子越走越快。现在该村252户有200户从事花生米加工业,从业人员800多人,全村此项年收入可达40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同时还辐射带动郭桥、东黄、西黄、高家、孙家等十多个村300多户农民走上加工花生致富路。

小苇箔做出大文章

  袁法友是商河县袁家村的苇箔加工专业户,他打苇箔已经有5个年头了,每年都能加工苇子30多万公斤,纯收入3万多元,给他打工的10多位村民,年收入也达到6000多元。大袁家村有40多个像袁法友这样的专业户,大型苇板机6台,从业人员近200人,全村年可加工苇子350多万公斤,创收70万元。大袁家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苇箔加工专业村。

  看着苇箔加工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为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袁家村又成立了苇箔加工产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了《大袁村苇箔加工协会章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从苇箔收购、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生产模式,不仅全村的苇箔加工业越做越大,还带起邹庞、杏行、尚家、任家等村30多个专业户搞起了苇箔运销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