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实用技术让农民得实惠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周杏瑗

  第16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刚一开馆,农民仇选军就从陕西大荔县赶过来,一身崭新的衣着,拎着一个大蛇皮口袋,格外醒目。“我们今天早上不到四点麻麻亮就起床,一伙八人,包车赶过来的。”仇选军说,冻得红彤彤的脸上露出笑容,“我今天要多看些东西,多了解些信息,再多买些新品种。”

  仇选军口中的“新品种”,是参展农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走进农高会的实用技术馆,到处都是农贸产品,种子、化肥、果苗、茶叶,人群热闹拥挤,在里面不一会儿,怀里就揣满了宣传单。

  在今年的农高会上,山西省夏县壮路蔬菜研究所第一天卖了200袋蔬菜种子,第二天卖了300袋蔬菜种子,有些蔬菜品种甚至断货。

  农高会上的“新品种”也的确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来自陕西省乾县临平镇的王根社,在2000年的农高会上引进了甘蔗、生姜以及苹果新品种回家试种后,第二年收入近万元,现在每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还在当地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不仅是“新品种”,农业实用技术也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追捧。

  在农高会农业实用技术讲座上,地方不大的一个教室挤满了100多人,课桌中间的过道里都是站着听课的群众。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许多在实际当中不会处理的问题今天都找到解决办法了。”来自山西运城市的农民何友亮告诉记者,虽然站了1个多小时,但他还是满脸欣喜。

  在农高会的百名专家咨询活动现场,河南的一位村民千里迢迢用塑料袋提着自家的枣子来杨凌请专家诊断原因。陕西省韩城市红满山花椒专业合作社,在专家的帮助下,3000多亩花椒打开了销路。

  在实用技术馆的门口,陕西周至县的三位农民正从里面挤出来,每人手里都握着几棵树苗。“这是什么树呀?时间还早,你们就要回去?怎么不到那边高新技术馆再去看看?”面对记者的询问,走在前边身穿西装的老张憨憨地笑着,“在家里闲着没事,就赶过来看看,买了几株猕猴桃。新技术?你是说大棚吧,那个我们没有。”

  来自北京的张岩,是一个搞大棚低温油桃的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个技术适应性强,桃子春节上市每公斤就能卖到50元,市场需求很大。我们免费帮助推广新技术,但是农民不了解我们研发的高新技术。”

  “吸取教训,明年农高会把果树做成盆栽实物,把桃子也带过来,让农民实实在在了解。”张岩说。

  在高新技术馆的另一旁,河南农业大学科研负责人孙金钊说,他研究的食品安全专用仪已经完全市场化了,可许多棉花小麦技术都还停留在成果阶段。

  “从高新技术科研到推出市场,必须是公司+农户+科研院所,普通农民确实离这些有点遥远。”他说。周至县的农民老张也告诉记者,土地和资金有限,他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扩大种植规模,更别提引进高新技术了。

  跟着仇选军,记者逛遍了农高会。他告诉记者,他平时在家常留心报纸、电视上面的科技资讯、农业信息,钻研致富窍门。

  “我一心想在家乡发展点啥,却有许多顾虑。对许多高新技术摸不着门道,也没条件自己弄,就想来亲眼看看,弄个明白。”仇选军说。

  一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杜建教授,老仇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这个小偃216是新品种,产量咋样?”“能不能耐旱防倒伏?”“到时候还能不能请您到我们村去给技术指导?”

  “像老仇这样的农民,积极了解新品种,是因为已经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杜建一一回答完老仇的问题后告诉记者,“过去许多农民,只顾眼前实惠,每年都要到地方上去蹲点,免费推广技术,手把手地帮农民把新品种种植好,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

  对于文化技术的渴望,清楚地写在了仇选军的脸上。在农业科技书展前,仇选军细细阅读挑选了几本科技书,又被一旁讲解苹果栽培技术的光碟吸引住了,而在他的周围,挤满了围看书籍的农民。

  不仅如此,仇选军还寻思着,要成为一种气化炉在县里的代理商。“农村的秸秆、麦草、玉米芯多得很,能把这些东西气化成燃气,肯定能赚钱。”仇选军说,他兴奋地抚摸着眼前的炉壁,跟一家能源环保公司的经理谈了起来。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