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在它所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从事宏观生物学研究,无论是分类、区系、生物地理,还是行为、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等等,都需要到野外去实地考察,采集标本,收集资料,发现新问题。我国许多著名的生物学家,其学术成就的取得与他们重视野外考察不无关系。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刘承钊提倡“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去探索真知”。他在东北、华北和华东任教期间,经常去野外观察蛙、鳖的习性,撰写了多篇有关蛙类繁殖生物学和行为学的论文;在四川任教期间,在1938年—1948年间,先后进行了11次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了丰富的有关两栖动物分布和生态资料。他著作的《华西两栖类》一书,享誉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征镒,同样是经常去野外考察,走遍了西南地区的山山水水,对我国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格局有独到的见解。这些大师们爬山涉水不畏难险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我从事鱼类生物学研究,也离不开野外工作。为了便于采集标本,拜师渔民学会撒网。1955年—1957年在梁子湖研究鲂鱼生物学,住在梁子岛上一个简陋的工作站里,没有电灯,晚上一人一盏煤油灯,工作、学习。在调查团头的繁殖生物学时,乘一艘小汽船,随波摇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连续48小时观察胚胎发育过程,并要及时绘图。调查鲂鱼的越冬场,与渔民吃住在一条小渔船上,一住就是半个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虽然较差,但通过努力,掌握了团头鲂和三角鲂生物学方面的特点和区别,提出可以将团头鲂作为养殖对象的建议。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买到的“武昌鱼”,便是人工饲养的团头鲂。
1970年为论证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对四大家鱼繁殖影响的问题,去到富春江富阳、桐庐等地,调查七里垄电站下游有无家鱼产卵。我们捞取江中漂流的鱼卵、鱼苗,用钵、碗等器皿培养,养出来一寸多长的草鱼和鲢鱼的幼鱼,证实在七里垄坝下有家鱼产卵。调查结果表明,低水头径流式电站运行时的坝下径流过程,仍然具备家鱼繁殖所要求的水文条件,葛洲坝工程也是一座低水头径流式电站,不致影响坝下江段四大家鱼的繁殖。这个结论,在1982年的大规模家鱼产卵场调查后得到证实。
在富春江调查期间,我们发现七里垄坝下家鱼开始繁殖的时间,比长江的家鱼繁殖期约晚了半个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富春江的支流新安江,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修建了一座大型水电站,形成了被人们称为千岛湖的多年调节水库。这座水电站发电排出的水,在春、夏、秋三季都比建坝前同期水温低,越是高温季节,下泄水温降低的幅度越大。新安江的低温水渗到富春江后,七里垄坝下的水温也较建坝前有所降低,这可能是富春江家鱼繁殖期较长江家鱼繁殖期滞后的原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回研究所查阅了1960年以来我所进行家鱼产卵调查的所有原始记录,发现长江家鱼每次产卵的水温,都不低于18℃;当产卵过程中水温低于18℃时,产卵活动便停止,水温恢复到18℃或以上时,产卵活动又继续进行。即是说,18℃是家鱼繁殖所要求的水温下限,富春江家鱼繁殖期滞后,是由于水温到达18℃的日期滞后的缘故。家鱼繁殖的水温下限18℃这个数据,对开展家鱼人工繁殖和评价水电工程的水域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从网络上可以获得大量的讯息。但是,无论再多的讯息,都不能取代科学工作者本人亲临大自然考察所得到的知识,这是科学研究的源泉。希望从事宏观生物学研究的青年学者,趁身体健壮时多到野外去,常到野外去,探索真知,增长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