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特色产业————庆阳市采访记
本报记者 陆 敏 李琛奇 李红光

  雨后道路泥泞。庆阳石化公司300万吨炼油搬迁改造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一辆辆大卡车来来往往。“1万多名工人参与了项目建设,每天平均有20多台吊车同时运转,100多辆卡车在工地上进出。”搬迁项目办公室主任张智站在指挥台上告诉记者。这项投资47.2亿元的项目2006年11月奠基,如今主体工程已现雏形,将于2010年8月15日前竣工投产。

  地处庆阳市的陇东油区是长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日产原油7600吨,占长庆油田原油总产量的20%以上。近年来,庆阳市与陇东油区密切合作,一方面加强各项服务工作,保障石油开采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推进原油就地加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庆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长庆油田陇东指挥部指挥高静乐告诉记者,从2001年到2008年,陇东油区为庆阳市提供的工业总产值由23.74亿元增至129.1亿元,上缴税费由1.96亿元增长到21.47亿元,“庆阳石化300万吨炼油搬迁项目投产后,一年仅税收就有30亿元。”

  为了确保油田开发建设和服务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行,庆阳市于2008年创建了“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方式,对涉及油田开发建设的各种事项,由市、县(区)能源办统一受理,并组织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集中办理,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利益分享,责任共担,促进了油区与地方的共同发展,也给百姓带来了实惠。

  今年48岁的金贯洲家在西峰区董志镇野林村,记者见到他时,这位普通的农民穿着一件印有“中国石油”的红色工装,很是神气,原来他是油区聘任的油井巡视工。每天早上六七点钟,金贯洲都要去他照管的10个油井巡视,打扫卫生,清除杂草。“我在油区打工六七年了,农活儿一点没耽误,一个月还能多挣2000块钱。”金贯洲告诉记者,光是他们村,在油井打工的就有七八个人。陇东油区董二转油站党总支书记左振君介绍说,近几年,庆阳市强化保护油田设施的宣传,加大打击非法盗油的力度,油区也让更多当地的老百姓参与油井的管护工作,既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增收门路,又有效遏制了偷油现象发生。

  目前,庆阳市参与油区服务的机构有30多家,为2万多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与此同时,陇东油区还在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教育、生态环保等方面加大了对地方的支持力度,仅2007年的投入便有3.7亿元。2008年11月份,油区又一次性捐赠地方教育资金1500万元。

  “地企双方的和谐共建,也推进了油田开发建设的步伐。”高静乐告诉记者,“按照长庆油田公司的整体规划,陇东油区2009年产量将突破300万吨、2012年上500万吨、2015年实现800万吨。”

  除了石油,庆阳市还拥有2360亿吨煤炭资源和13588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如今这些资源也进入了大规模开发阶段。今年10月20日,投资40 亿元的华能庆阳新庄煤矿奠基仪式在庆阳宁县举行,其煤炭资源量有13.19亿吨,年生产能力达800万吨。庆阳市市长周强告诉记者:“庆阳已被定位为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近几年呈现出增速提升、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步入了一个投资加大、开发加快、发展加速的新阶段。”

  庆阳不但地下资源丰富,绿色农产品种类也很多。这里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和白瓜子仁加工出口基地,还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2008年黄花菜种植面积有85万多亩。2005年至2008年,庆阳白瓜子仁出口总额近2亿美元,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由于质量上乘,特色突出,庆阳的农产品出口连续六年位居甘肃省第一位,2008年出口创汇首次突破了1亿美元大关。今年以来,庆阳市根据国际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出口结构,大力发展以浓缩苹果汁、甘草酸系列药用原料为主的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取得较好效果。前九个月,果汁类和籽仁类产品继续占居主要出口农产品前列,其中果汁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白瓜子仁出口创汇1526万美元。

  目前,庆阳市正在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外贸基地,同时,计划建设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扶大做强9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集团公司,培育开发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把庆阳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业产业化基地。

  除了地下的“乌金”,地上的绿色农产品,五彩缤纷的民间工艺品,如今也被培育成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庆阳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堪称庆阳民俗“五绝”。尤其是集刺绣、绘画于一体的庆阳香包,更因造型古朴、色彩艳丽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香包在缝制过程多采用一种叫做“绌”的针法,因而在庆阳又被称为“绌绌”。近年来庆阳市通过举办香包节、参加文博会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绌绌”的知名度,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利用传统工艺开发市场需求大的拖鞋、枕头、挂饰等实用产品,把“绌绌”做成了大产业。

  西峰区彭原乡下庄村贺会珍家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几间新房宽敞明亮。她告诉记者,这全是用做香包赚的钱盖下的。贺会珍从小跟着母亲做“绌绌”,学刺绣,但是以前却没有用武之地。2002年,她的两个孩子同时考上了大学,学费叫她犯了难。就在此时,她听说庆阳要举办首届香包民俗文化节,便精心绣制了一幅寿八仙图,没想到在文化节上一下卖出了6800元,解了燃眉之急。从此她就成了香包专业户,还带动了一百多个农村妇女一起做“绌绌”,产品有五六十种。去年她们一共卖出了1万多件香包和绣品,手勤的妇女月收入能有四五百元。“你自己挣了多少钱呢?”贺会珍沉吟了一下说:“跟你们说个实数吧,也就5万元多点儿。”

  西峰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柴世伟介绍说,为了促进香包产业发展,庆阳市还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一条街、香包刺绣城,以便把千家万户生产的传统工艺品更好地推向市场。

  目前,庆阳市从事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生产的从业人员有15万人,组建的各类公司有110多家,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今年6月,在兰州市举行的2009年甘肃省文博会上,庆阳市16家香包企业的销售总额达264万元,拿下订单8个,签约额达4亿元。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建镇说:“政府的大力推动,对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庆阳是一个革命老区,如今,260万庆阳人民正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书写着新的辉煌。2008年,庆阳市完成生产总值248.5亿元,同比增长15.8%,经济总量由五年前的全省第8位上升至第3位。庆阳市委书记张智全说:“近年来,庆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区精神,在比较中发挥优势,在发展中完善思路,在实干中彰显特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加速推进。”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