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技术培训 促进农业生产
————张掖市采访记 魏永刚 李琛奇 李吉力

  地处河西走廊的张掖是传统农业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提高农业效益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发展塑料大棚;上世纪90年代,这里种植大棚蔬菜;进入新世纪,张掖又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们把目光对准农业的主体———农民,农村劳动力培训去年后半年开始在全市上下开展起来。

  让农村妇女和老人掌握种养新技术,是这项培训的一个显著特点。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的杨菊香只读过几年书,小学都没有毕业,由于文化低一直在村里养牛,现在经过培训,又种起了红提葡萄。她对记者说:“学了技术和不学就是不一样。技术员不嫌我们文化低,教了一次又一次,直到我们掌握技术为止。”她现在管理着一个红提葡萄大棚,虽然没有到盛果期,但一年也收入1万多元,快要赶上开出租车的丈夫了。

  在民乐县三堡镇何家沟村口,我们遇到了正在这里学习技术的50岁的农民张世荣。他多年在外边建筑队当小工,去年回来以后,学习了红提葡萄种植和修剪技术,建起了大棚,又干起农活来。他说:“我年纪大了,出去不好找工作,在家接受了技术培训,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少,而且适合年纪大的人。”

  山丹县清泉镇西街村农民周绪民已经54岁了。这两年参加技术培训,学习了红提葡萄种植技术,他挑头成立了合作社。他说:“没想到,年纪越大越有了努力方向。去年种了两个大棚,今年我又增加了一个。”

  这个村57岁的席玉明告诉我们,大棚种植红提葡萄,很适合老年人。现在,政府进行了技术培训,村边的地都建成大棚了,“我们这些人又有了用武之地。”  张掖市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9.9万人,今年上半年培训4.2万多人。农村劳动力培训其实是“两头”。“一头”向外,主要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能力;“一头”向内,主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能力。张掖农民培训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实用农业科技,武装了农村文化程度最低却担负着主要种养殖业任务的劳动力。

  统计数据中没有性别比例和年龄比例的区分,但我们在采访中感到,妇女和年纪大的劳动力在培训中受益很多。甘州区平川镇科技副镇长杨宏介绍,全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中,有40%是农村妇女;临泽县板桥镇科技副镇长武应鹏说,全镇发展了160多个葡萄种植大棚,由160多个妇女在管理;高台县巷道乡科技副乡长贺泉兴告诉我们,全乡今年培训了3380人,妇女劳动力占到了30%以上。如果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接受培训的妇女劳动力占到了30%—40%。  

  要把农业技术教给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很重要的是让技术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依托产业加强技术培训和依靠技术培训调整农业产业成为张掖市以产业带动农民培训的两种重要方式。红提葡萄产业就依靠这两种方式在张掖得到了大发展。

  山丹县清泉镇西街村的红提葡萄种植产业就是在技术培训带动下发展起来的。科技副镇长李建军介绍,2007年以前,西街村群众已经在大棚里发展了多年温室蔬菜,收入也不少。2007年3月他来这里蹲点,向农民讲授红提葡萄技术,并没有多少农民接受。他和其他来培训的同志讲产业前景,讲发展形势,讲技术要求,又带农民出去参观,让农民亲眼看看红提的增收效果。就这样,讲究实际的农民认识到红提葡萄的市场潜力,开始学习技术。掌握了技术之后,这个产业就在这里生根发芽了。西街村六社群众先投资改建了原来的45座蔬菜大棚,全部引种红提葡萄。后来,这里不但建成了山丹县的技术培训示范点,而且成为全市设施葡萄产业的示范点。在他们带动下,红提葡萄种植正成为山丹农业发展的一个新产业。

  临泽县板桥镇红沟村今天也是一个红提葡萄种植专业村。5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姜全本说,他们2002年就开始种葡萄了,但一直栽种旱地葡萄,收入一般。2008年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农民学习了红提葡萄种植技术,积极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发展设施农业。如今,这个350多户的村建起了半地下式日光温室53座,亩均效益达到了4000多元,比传统玉米制种单产效益整整高出2倍。

  产业带动,把技术培训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使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张掖市委副书记万泽刚介绍,我们培训农村劳动力主要是调动和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是依靠各级党政机关推动,发动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培训,二是依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技能人等凭借市场驱动力量开展培训。调动市场力量培训农民,采取的重要形式是产业带动。

  万泽刚说的“第一个积极性”即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开展培训,最重要的就是在各个乡镇派科技副乡长,在各个村里派驻村技术指导员。张掖市的科技副乡(镇)长有60多位,每个乡镇一位。他们来自市直农、林、水、畜牧等涉农部门,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工作经验。市里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方向,选派他们到乡镇作技术指导。各县区也选派县直涉农部门干部到村里挂职,叫“技术指导员”。张掖全市有841名指导员,住在每一个村里。这支专业干部队伍像一张科技培训网,覆盖了每一个村庄。

  科技副乡(镇)长是这个网络的重要节点。他们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外引内联”。每个乡镇都有“培训师资库”,由外边聘请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和本地乡土人才组成。“对外”,科技副乡(镇)长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和作物生长环节来确定培训内容,邀请培训教师;“对内”,他们除了对农业生产日常指导,还要组织农民参加培训。

  党员教育远程网络成为培训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支撑。甘州区依托覆盖全区18个乡镇的263个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接受站点,建起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站点;山丹县依托121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受站点开展网络培训,还在8个涉农部门网站上建立培训网页;高台县还运用手机短信等形式,直接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和政策指导。

  科技人员的参与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山丹县清泉镇西街村头,我们采访科技副镇长李建军时,有几个农民一直等候在不远处的塑料大棚边。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等李建军忙完采访后,好请他去大棚里看看,帮忙出出主意。

  对农民的培训也让科技人员找到自己的价值。临泽县板桥镇科技副镇长武应鹏从甘肃农大毕业后就留在了临泽县林业局。他说,刚下乡的时候自己不习惯,农民也不信任自己。经过这一年多搞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和农民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农民的热情。甘州区平川镇科技副镇长杨宏在这一年的实践中,感到如果把技术教给农民,农民自己的创造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他觉得为农民服务是基层科技人员实现价值的舞台。

  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4515元,距全国平均水平4700元还有距离,但比甘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培训农民,成为张掖市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支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