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读互动 “观察与借鉴”专版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开阔视野 借鉴有益经验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编者按 “观察与借鉴”是本报富有特色的国际报道专版,今年年初至今已刊发了30期。报道了世界各地大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如完善救灾救援体系、解决交通拥堵、发展可再生能源、监管食品安全、治理酒后驾车等。这些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纷纷来信提出,要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救灾救援

快速反应机制值得借鉴

  《经济日报》“观察与借鉴”专版5月20日和27日连续两期刊登《国外救灾救援体系面面观》专题,详细介绍了日本、俄罗斯、德国、奥地利、巴基斯坦等国及欧盟完善防灾应急体系、协调灾后重建的情况,读后颇有启迪。如日本建立了包括普及防灾知识和加强防灾演练在内的救灾体制,俄罗斯建立了专业化的救援救灾队伍和实施了专业化救援机制,德国为构造救灾和抢险的快速反应平台而注重志愿者队伍和灾害(危机)紧急援助机构的建设,奥地利做到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多层次的居民保护机制,巴基斯坦为做好灾后重建协调工作而设立了灾后重建的专门机构,欧盟专门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紧急救援、民事保护、人道安置、恢复重建等四大机构在内的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等,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所显示出来紧急救援和自救互救的做法,体现了建立和完善我国防灾应急体系的重要性。借鉴国外救灾救援体系的相关做法,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此方面整体水平也很有必要,我们要普及防灾知识,增强防灾意识,熟悉防灾业务,提高我国公众安全意识和对灾害的应对能力,并使我国国家机构每年抗灾救灾的人员财力物资储备充分。

 (四川省广元市人大城环资委 翟 峰)

停车管理

缓解交通拥堵给我们启迪

  《经济日报》“观察与借鉴”专版1月15日到2 月18日刊发了4组《国外停车场管理面面观》专题,介绍英国、美国、比利时、匈牙利、新加坡等国停车管理经验的文章,这些国家解决停车难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必须有城市交通疏堵的总体规划,特别是要重视城市道路停车位与停车场的规划。英国停车管理规划突出地显示了“精细化科学管理的原则”,甚至细化到“在只有一辆车可停车地的地方,如何进行利用与开发的规划”。其他如“种类多样、限时不同、费率各异的多元城市车位网络”,也是我们应注意学习的。

  二是在城市交通要道附近兴办“停车转公交停车场”。目前英国87个城镇建有这类停车场约200个,停车位从几十个到5000个不等,既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又引导人们建立新型交通观念。目前,北京地铁交通和公交线路越来越多,“停车转公交停车场”值得借鉴。

  三是科学严谨的交通法规建设及软硬件配套应用。这方面有埃及的“引进先进设备,治理无序停车”、比利时的“停车配套管理,差别收费便民”、新加坡的“建造智能化停车场”等经验值得我国学习。

  从这些国家的交通管理经验中可以看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科学严谨的规划要先行,改善停车场的软硬件建设是关键。

  (北京市安定门外西河沿 蔡建德)

屋顶绿化

我国大有潜力可挖

  《经济日报》“观察与借鉴”专版9月16日刊登的《德国:屋顶绿化 生态与经济双赢》专题文章,报道了德国利用屋顶绿化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值得我们关注。屋顶绿化有助于建筑设备节能和改善顶层房屋室温舒适环境。有关资料显示,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对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气温的作用十分明显,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内部的空调容量可降低6%。绿化屋顶不仅可以在夏季对室内环境隔热保凉,而且可以在冬季对室内环境隔冷保暖。

  借鉴德国屋顶绿化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建筑物闲置的面积,大力推动屋顶绿化。在屋顶、露台或阳台上广植乔、灌、草类植物,建造园林景观,美化屋顶。在不增加城市绿化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大量节约城市绿化用地。为此,我认为要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比如,建筑设计上要明确界定哪些屋顶必须进行屋顶绿化;对业主要有必须屋顶绿化的要求;规划部门要有对屋顶绿化的规划要求;建设部门要有对屋顶绿化的验收规定等。

 (山东省泰安高新区管委会 罗庆平)

应对金融危机

启发了苦练内功的思考

   我在民营企业工作。《经济日报》“观察与借鉴”专版从2月25日到4月8日推出3组《国外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营案例》系列专题,如《韩国企业“危中寻机”》、《加强经营管理 大力开拓市场》、《直面危机 因势调整》等文章,介绍了国外企业主动应变、灵活调整、化危为机的成功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营案例,给我们主动求变、苦练内功、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康奈集团在内部开展“节约一滴水、一点油、一度电、一寸皮、一尺布、一度电”的“六个一”活动及实施“清洁生产”,发动全员通过技术革新、流程再造,促进节能、提质、增效,效果明显。前三季度公司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有望实现全年同比增长10%的既定目标。公司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稳固欧美市场的同时,还开拓了哈萨克斯坦、老挝等市场。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抓机遇、善创新,国外企业能做到的,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同样可以做到。

  (康奈集团企业文化中心 魏焱鑫)

食品安全监管

“诀窍”要靠经验积累

  《经济日报》“观察与借鉴”专版6月9日至11日连续刊发了3组《国外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题,重点介绍了奥地利、英国、德国、瑞士、匈牙利等国和欧盟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做法,读来受益匪浅。笔者认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实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发达国家的一些食品安全监管的办法,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借鉴。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与科研相结合。英国食品标准局和卫生部都有自己的科研队伍,合力加强对食品的化学、微生物、放射及过敏安全研究;新加坡建设了一座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兽医公共卫生中心,负责确保本地食品安全;奥地利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监测潜在的风险并找出确保安全的措施。建议我国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科技力度,如加强监测手段、建立数据库等。

  二是完善立法和全程监控。欧盟对食品进行“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与销售者在保证食品安全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新加坡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鉴定标准ISO22000,既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也有利于提高食品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匈牙利设立独立的食品安全局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机制、宣传与介绍防范食品质量受到侵害的经验与方法、增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透明度;德国通过规范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法律体系和明确监管部门职责的机制确保食品安全。

  建议《经济日报》进一步增加相关内容的报道量,为食品质量监管和相关部门提供更多参考;同时,加大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为群众辨识安全食品做出正确判断提供帮助。 

(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万 森) 

  上图:引全球智力,助共同发展。2009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日前在深圳闭幕。图为展厅一角。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