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清:沼气工程惠农家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李丙辉 石艳会

  发展农村沼气,能有效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需要,使农民群众直接得益,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一项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沼气、秸秆、太阳能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日渐兴起,不仅为农村提供了新的能源,而且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自打建了沼气池,烧水、做饭非常快,又干净又省钱,还可以取暖,沼液还能当肥料,一年下来光这些费用就可以节省好几百元钱,现在我们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11月3日,记者来到河北永清县韩村镇沙于今村刘沛新家里。他和记者谈起这两年的变化,特别是用上沼气后,清洁卫生,省时省力,再也没有烟熏火燎了,生活真是方便多了。

  近年来,永清县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载体,紧紧围绕“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把沼气建设作为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永清县先后制订了加快沼气池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并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发放技术资料、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等举措,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今年以来,永清县按照标准化设计、规范化施工的要求,新建用户沼气池1103座,2项大型沼气工程已开工建设。到目前,全县共发展沼气池12000余座。

  “猪仔满圈不闻臭,院内花果缀枝头,出门水泥林荫路,美好生活甜心头。”这是永清县农村普遍流传的一段顺口溜,这一切都源于发展沼气建设带来的变化。永清县生态家园建设是以沼气建设为核心,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猪、牛)圈等工作,致力实现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环境清洁美化,形成以农户为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模式。在韩村镇沙于今村,刘秀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生产300立方米至400立方米沼气,能满足五口之家日常做饭、烧水、照明的需要,还能利用沼液、沼渣发展农业,一年可增收节支1500元左右。

  点灯、做饭只占沼气项目总体经济效益的小部分,沼液、沼渣可以利用起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这对发展永清蔬菜来说意义更大。

  永清县农业局沼气技术人员介绍:沼渣可用于做基肥,沼液可用于叶面喷施,杀虫杀菌又增加肥效,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能起到独特作用,所生产的果菜品质好、色泽佳、无污染,在市场上比其他产品价格高、销路好。永清县邓家务村是一个有着100多户人家的大村,全村90%的农户建成了沼气池,除了用沼气烧水、做饭以外,沼渣、沼液成了最受农民欢迎的有机肥料。全村200多个西瓜冷棚,平均单棚增收近千元,1500亩黄金梨产量较上年增加了近一成。农民们称之为“绿色小工厂、致富大车间”。宏屹奶牛养殖公司经理高兴地说:“牛粪牛尿分离技术实现了能源的转化再利用,牛粪、牛尿变废为宝,每年可为公司创造上百万元的效益。”

  此外,永清县从建成全省第一个“燕赵新民居”示范点董家务村,到以曹家务村“丽嘉中心城镇建设”、韩村镇“九村联建”、辛务村“万人小镇建设”为重点的三个新农村先行示范区建设已全面启动,永清农民正迎来一个居住乃至生活的大转变,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积累经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