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现场◇
农家里外都干净
本报记者 殷立春 通讯员 詹京建

●灰铁皮桶放炉灰渣土

●黄塑料桶放厨余垃圾

●绿塑料桶放可再生垃圾

  听说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探索出一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百闻不如一见,11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该镇实地感受了一下,的确,把垃圾从源头分类,让这个小镇里里外外都干净。

  王平镇位于门头沟区的东北方向,是典型的山区镇。

  我们先来到王平镇的东马各庄村,从村里曲曲折折的小道上一路走过,发现街道上整洁干净,见不到一个公用垃圾桶;路边的电线杆上没有张贴杂乱的小广告;街道两旁醒目地粉刷了“爱护环境,养成垃圾源头分类习惯”等一些标语,还绘制了一些生动形象、简单易懂、诙谐幽默的垃圾分类卡通墙宣传画,内容为垃圾分类的益处、方法、回收种类、资源循环再利用等知识。

  “破破烂烂分着收,换成米醋和酱油;能够捡的都要捡,换成手纸和咸盐。”“动手分一分,垃圾变黄金。”在闲聊中,村民们张口就来这些顺口溜。

  人称“垃圾大王”的王平镇环境治理办公室主任宋增武向记者介绍说,继2006年11月,王平镇在韭园村、东马各庄村、西马各庄村等6个村进行垃圾分类资源再利用试点之后,到2008年7月在全镇20个村(社区)全面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

  他说,近两年,王平镇结合山区农村实际,以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创新乡村生活垃圾管理方式,通过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村民的习惯。

  为什么叫垃圾源头分类,宋增武告诉我们说,北京农研中心垃圾分类课题组以前指导农村垃圾处理是利用“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而现在我们在“村收集”前加了一个“户分类”,所谓“源头”,就是在村民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做文章。 

  “垃圾源头分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想垃圾变成资源,必须进行源头分类,不能进行源头分类的垃圾永远是垃圾。建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宋增武说。

  东马各庄村让我们看到了崭新的村容村貌。

  随后,在西马各庄村委会主任李全营的带领下,我们到西马各庄村几户村民的家里,村民养成垃圾源头分类的好习惯确实让人惊喜。

  我们看到,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场院中都摆放着3个垃圾桶,“灰铁皮桶放炉灰渣土,黄塑料桶放厨余垃圾,绿塑料桶放可再生垃圾。”在村民李景书大爷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小院里,他认真地说。

  村民叶秀梅家的院子里,窗台上金黄玉米成堆,窗边大蒜、红辣椒结成串,她用夹子夹着一块烧完的蜂窝煤走到窗根儿前,打开灰色铁皮垃圾桶的盖子,放进桶里。她告诉我们:“3个垃圾桶各装各的垃圾,装错了,村里入户垃圾回收员得让我们重新装。”

  紧接着,她到厨房边干家务边说,“我们村垃圾分类从厨房开始。每天家里剩余的饭菜就倒进厨余垃圾桶里,饮料瓶子、纸包装什么的就放进可再生垃圾桶,院里的煤灰倒进灰土桶。此外,镇里还给每户发了3个垃圾袋,用于收集可燃、有害和垃圾桶装不下的可再生垃圾。”

  谈话间,我们听见外面有人喊道:“收垃圾了!收垃圾了!”

  这时正是下午4点,随着声音,我们来到村里的街道,看见家家户户的人早已出门等候保洁员来收集垃圾。

  今年60岁的李景芝,是村里的第一批保洁员,她已经干了三四年了,她说,原来随处都能见到人们随手扔的垃圾,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大伙们都很自觉自愿随手捡垃圾。你现在任意走到一个地方都是干净的。村里的环境好了,人们心情也舒畅。

  她每天上下午两次准时出来收垃圾,她收垃圾的原则是,不论什么样的垃圾,也不论几天收集一次,都不允许用塑料袋打包,而是以桶对车。这样,不但大大减少了垃圾袋的使用,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记者看到,她随收垃圾随发着小票。李景芝告诉记者,村里每5户至10户组成一个保洁小组,党员或村民代表当组长,指导大伙儿做好分类。对于垃圾分类做得好的,还有奖励,村里的垃圾回收员每天给做好分类的农民发放小票,用这些小票,月底能在村委会兑换酱油、醋、盐、卫生纸、洗衣粉什么的。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这应该算是我们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内容。”李全营说,我们对垃圾分类都是有价回收,尽管钱不多,农民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现在,王平镇的村民除了石头子不捡,其他什么都要捡。

  他说,刚开始,为让村民尽快掌握垃圾分类要领,村里聘请著名的垃圾对策专家给村民授课,并印制了介绍环保常识、垃圾分类的挂历和使用手册,发放到每户村民家中,村广播站每天早晚也播放相关的分类常识。每隔一段时间,村里还会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并对每月坚持分类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现金奖励。

  在村民的家里,记者看到写有日期、户主姓名、门牌号,盖着村委会公章的分类小票,别看这奖励小,看村民们摆弄着小票的表情,就可知,这对农民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动力。  

  据介绍,王平镇还统一配置厨余垃圾车和灰土垃圾车,对各村农民家里的厨余、灰土垃圾进行定时定点清运,保证垃圾分类顺利实施。据了解,村里每天收集的厨余垃圾,都被集中填埋到村外堆肥场,加工处理后产生的有机肥料用于浇灌集体果园内的樱桃、核桃等果树,也节约了一部分购买有机肥的花销。

  宋增武说,王平镇16个村和4个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居民家3个桶3个袋,源头分类,有价收集,不用出村就实现资源化再利用。这种模式使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采访结束时,宋增武说,我们实施的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变事后花大钱处理垃圾,为事前花小钱管理垃圾。垃圾源头分类了,都变成资源了,没有了污染,既杜绝了环境上的脏乱差,也杜绝了对土壤、水源的生态污染。现在投入少量资金实施垃圾分类,省去了以后不可估量的生态治理费用。同时,村民通过垃圾的源头分类,逐步养成一种健康的、文明的、高雅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全面和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镇开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和人文基础。

  “垃圾分类,利国、利己、利子孙。”宋增武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