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龙江垦区何以攀上300亿斤商品粮新高
本报记者 倪伟龄 李 力

  丰收的北大荒别有一番迷人风景。

  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从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传来:今年垦区粮食总产达330.5亿斤,创造了4年增产粮食130亿斤的奇迹;粮食商品量首次突破300亿斤大关,可以保障全国一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

  在今年春旱夏涝、伏旱低温等历史罕见的多重自然灾害下,黑龙江垦区4000万亩的黑土地上,如何再创大丰收奇迹?

解读一:

肩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使命

北大荒精神引领垦区新跨越

  一到北大荒,我们就听到了被垦区人民广为传颂的“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的感人事迹。

  徐一戎用毕生精力研究推广的水稻“三化”栽培和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把高深的水稻栽培理论转化成稻农都能轻易掌握的“傻瓜技术”,在黑龙江垦区创造了1600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200斤的奇迹。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以来,仅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的科研成果面积就达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亿斤。

  徐一戎视水稻如生命,他的足迹踏遍了垦区92个水稻场及省内30多个市(县),累计培训稻农50万人次,累计在田埂上行走9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如今,已86岁高龄的徐一戎每年仍有100多天在基层培训、指导稻农,并毫无保留地把其毕生科研技术都传授给了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其科技成果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除了水稻事业,徐一戎一生别无所求。为了培养年轻的水稻科技人员,发展寒地水稻事业,2008年10月,徐一戎把一生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100万元,捐给所在单位,设立了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

  我们还听到了“白加黑”和“5加2”工作法,以及“六个包子”的故事。

  今年夏天,正是田间管理最忙时节,垦区的很多农场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每天驱车在相隔几百里的农场间穿梭检查、指导工作,忙得饭都顾不上吃。为了节省时间,隋凤富常常在赶往下一个农场之前,带上六个包子凑合一顿饭。

  在二道河农场,正在检查农忙秋收的隋凤富说:“尽管6月份以来,我们遇到了低温寡照和多雨天气,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昼夜奋战在生产一线,抓住有利时机加紧施肥、除草,保证了今年垦区300亿斤商品粮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再辛苦心里也甜啊!”

  在垦区,岂止是被农业部评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的隋凤富一个人这般忙碌,千里垦区都沸腾了。在红兴隆分局采访时,分局党委书记常绍峰告诉记者:“今年分局取得了粮食大丰收,得益于农场干部职工落实了`白加黑'和`5加2'工作法。”记者知情后恍然大悟,这个工作法就是自觉地夜以继日、一周干七天的拼搏精神!

  在建三江分局采访时,很多干部职工感同身受地说,今年分局粮食大丰收确实来之不易。农事最繁忙时,分局党委书记王金会凌晨三点就在田间地头召集大家开会,他自己凌晨两点就已经在地头忙乎转悠了。

  记者见到王金会时,他正在为今年大丰收“发愁”:“今年打了这么多粮食,我真发愁缺少晒粮场地和仓储设施啊。”

  可喜的是,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我国一家著名的粮食集团与建三江分局达成合作协议,丰收的粮食可及时大批进入高端粮食加工企业产业化链条,建三江分局也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在垦区的庄稼地里、晒粮场院、粮食加工厂里……记者见到了许许多多热爱这片土地,在这里辛勤劳作的可敬可爱的农场干部职工。垦区今年粮食产量实现330亿斤再攀新高,最根本靠的就是这些勤勤恳恳、奋斗不息的北大荒人,靠的就是这股开拓创新、志在一流的北大荒精神!

  正在垦区调研的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胡建锋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正是因为有了三代北大荒人的奋斗不息,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激励,昔日的北大荒才能变成今日的北大仓,也才能够取得今天商品粮突破300亿斤的辉煌成就。”

  隋凤富感慨地对记者说,北大荒农垦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同时,垦区也勇敢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始终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为己任。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每到国家粮食出现短缺,垦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典期间,垦区迅速向北京调运1.5万吨大米,及时保障商品粮供给。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仅用三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北大荒优质大米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北大荒有效发挥了国家“大粮仓”作用。

  我们翻开北大荒史册,透过一组组翔实数据,从中可以看到北大荒令人瞩目的业绩和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

  从开垦初期年产粮480万斤到1978年的年产粮50亿斤,用了30年时间;

  从年产粮50亿斤到1995年年产粮达到100亿斤,用了17年时间;

  从年产粮100亿斤到2005年年产粮突破200亿斤,用了短短10年时间;

  而从年产粮200亿斤到2009年年产粮330亿斤,仅用了更短的4年时间。

  60多年来,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3592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760亿斤。

  这一连串闪光的数字,表明垦区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四次跨越。

解读二:

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工程

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田野中,一台大型玉米收获机宛若一头昂首的巨龙,这边轰鸣的龙头“吞进”一排排玉米,那边龙尾“甩出”一堆堆粉碎的秸秆。正在忙着秋收的友谊农场职工王明刚告诉记者:“这是上个月底花28.8万元新买来的,国家还给了5万元购机补贴呢。机器不但收玉米又好又快,同时还能粉碎秸秆还田。收完自己家的400亩地,出去搞机收一年还能收入10多万元,两年多就能收回成本净赚!”

  王明刚对购买农机的欣喜之情,是垦区绝大多数农机户高昂热情的生动写照。现在垦区拥有最先进、马力最大的美国产“凯斯535”轮式拖拉机,这台总投资240万元的拖拉机工作一个班次(24小时)可整地作业2000余亩。

  大农机是推进现代大农业的必由之路!

  黑龙江垦区60年的开发建设史,是一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拓荒初期,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们,靠三台火犁起家,创建了第一个公营机械化农场。1954年国家开始实施引进前苏联163个项目,建设了以机械化为主的友谊农场。1963年,国家把黑龙江垦区列为发展农机化的重点,当年提供东方红—54拖拉机2000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垦区农机化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垦区大批引进和购置了世界先进农机装备和国内农业机械,逐步装备了垦区所有农场。

  2004年以来垦区农机化发展最为突飞猛进,垦区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工程,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和配套的具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到目前已拥有世界智能化大马力现代农机装备600台(套),重点装备了226个作业区。

  在红兴隆分局农机博览园里,记者看到,引进的世界一流的智能化农业机械,取代了往昔老式农机主导农业机械化的历史。

  站在859农场一望无垠的大豆田间,记者看到一个极为壮观的场面:世界最先进的4台绿色迪尔拖拉机和3台红色凯斯拖拉机联合编队作业,一边收获,一边整地,一条龙作业。场长徐耀辉自豪地介绍:这些现代农业机械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一次完成深松、浅翻等六项作业,使垦区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过去20天的活儿,现在三五天就可结束。

  北大荒农机化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大大提升了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始终引领着中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拥有农机资产总值87.52亿元,农机总动力达564.3万千瓦,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3757台,大中型配套农具109318台,联合收获机16429台,机动水稻插秧机61757台,喷灌机械5676套,农用飞机50架,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被誉为“中国农机化事业的排头兵”。

  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基本改变了垦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土壤深松、秋整地、秸秆还田以及其他先进农业机械耕作方式的实施,实现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达到了抗旱防涝的目的。由于机械力量的增强,能够抢农时争主动,春天播(插秧)在高产期,做到了百分之百秋整地、秋起垄、秋施肥、秋施药,春天不动土、不整地,奠定了农业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机装备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垦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70%,农场职工人均生产粮食35.4吨,达到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农业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

解读三:

科技创新石成金

现代农业风景好

  在七星农场,记者发现一个能保证增产高效的“宝贝”———————播种机器人。这是由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七星农业分公司自主研发的苗床精密播种器,能在10平方厘米范围播种精确度在275粒,种芽均匀一致,播种一栋大棚过去用人工需要6小时,而用机器人播种可节省3个小时。

  “我们与中科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水稻磁西偏北23.5度高光效栽培试验,可以使每亩水稻增产8%—10%。”农垦建三江分局农业局局长尹刚自豪地对记者说。神奇自有其道理,磁西偏北23.5度种稻,可使水稻顺着地磁方向,更多受光、增加积温。自2004年以来,建三江分局累计投入农业研发、技术推广应用等资金1.45亿元,推广应用新成果20多项,其中工厂化集中浸种催芽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今年全分局水稻集中浸种催芽达60%,统一供应秧苗的比例达10%。

  记者还得知,垦区近年来积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现代化大农业支撑能力。垦区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体系。15年来,垦区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课题)216个,有1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垦区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黑龙江垦区拥有一支由15个科研院所、9个技术推广中心、103个农业技术推广站和7万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庞大科技支撑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垦区做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要领直接到人”。

  前进农场第十六管理区水稻种植户王权,今年种植了320亩水田,遭遇持续低温寡照和多雨,造成水稻分蘖率低,部分叶尖出现红褐色斑条。对口联系他家的技术人员武文举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来到他家的地里进行“诊断”,原来是发生了细菌性褐斑病。在为王权开出了综合防治的配方后,武文举叮嘱他利用不下雨的间隙进行喷药。由于诊断及时,只一天工夫,王权家水稻的病情就得到控制。面对今年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前进农场近60名“科技特派员”上门服务,已累计为全场1648个水稻种植户提供服务超万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领航员”。

  创新能力增强,成果转化加速,为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垦区粮食综合亩产达到862.6斤,比上年提高37.9斤,增长4.6%。小麦亩产达到716.4斤,比上年提高9.2%, 水稻亩产1128.7斤,玉米亩产1023斤,分别比上年提高38.5斤和30.6斤。

解读四:

用工业理念改造传统耕作制度

农业标准化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田间变车间,这是北大荒现代农业标准化作业流程模式带来垦区连年大丰收的又一“秘诀”。

  坚持农业生产标准化作业,在垦区得到大范围推广,使种子生产、农时界限、耕作制度全面改进提升。

  在建三江七星农场职工张景会的家庭农场,记者看到即将收获的水稻长得齐刷刷的,穗头长得沉甸甸的。张景会从兜里掏出一个小册子对记者说:“按照农场发的这本《水稻高产标准化栽培操作规程》种粮就能高产,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两年,我的水稻亩产都突破了700公斤,亩效益超过500元。”

  张景会小册子里的技术就是徐一戎用毕生精力研究推广的水稻“三化”栽培和叶龄诊断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围绕寒地水稻的生育特点,应用叶龄诊断模式理论,组装形成的寒地水稻栽培技术规范,使水稻由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黑龙江垦区的每个水稻种植户家中,都有一张总局农业部门免费发放的“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技术模式图”,水稻长四个叶要施什么肥,长五个叶要用什么药,图中都简单扼要地列出了该采取的不同科技措施。这项高科技含量的栽培模式已在垦区广大稻农中得到全面推广,为垦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和水稻单产不断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增效100多亿元。

  管理理念的导入、经营模式的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已形成互动循环效益链,助推垦区现代大农业快速发展,使粮食产量连年攀上新高。

  记者了解到,319项包含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全作物,4000万亩耕地全面积,种、管、收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四全”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在垦区被大力推广。

  培育良种是保证垦区粮食增产的重要环节。以农垦育种中心、红兴隆科研所、九三种业等6家种子科研机构和48家种子经营机构为主体组建的北大荒种业集团,推动了垦区育、繁、加、销一体化的种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十五”以来,他们共选育农作物新品种43个,累计推广面积80多万公顷。65座大中型种子加工中心,使这个垦区的种子机械加工率、包衣率、统一供种率达到100%。400余个种子营销网络年销售各类作物原种、良种26万吨,位于全国种子经营管理的前列。

  实行倒计时管理的农时界限被推进到位。每年4月15日前完成小麦播种;5月15日前完成大豆、玉米播种;5月26日前完成水稻插秧。麦茬不整9月地、不起9月垄,10月底前100%达到播种状态;大田和经特作物100%达到秋整地、秋起垄;原垄卡种保持垄型完好。

  大马力、大机具在耕作制度变革中独领风骚。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年年平翻,在改善土壤固、液、气态三相比的同时,每年为农户节本增效2亿多元。

  时下,“一点儿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北大荒千顷沃野上的一道魅力难挡的亮丽风景,为农作物大面积均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解读五:

基础设施建设为垦区强筋壮骨

可持续发展描绘塞外江南美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势利导抓住“水”,就等于抓住了发展现代大农业的“牛鼻子”。

  站在红卫农场新建成的别拉洪河橡胶坝拦蓄水工程现场,农场党委书记吴喜春说:应用新技术建成的蓄水坝,拦蓄地表水可为农户灌溉水田8万亩。

  据了解,垦区多年来逐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十五”以来,垦区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均超过4亿元。

  黑龙江垦区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春涝影响适时播种,秋涝丰产不丰收,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垦区以水利化来保障农业现代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在治洪除涝历史上,有历时8年气势恢宏的“三江平原战役”,累计完成土方6000万方,开挖干渠44条、支斗渠2100条,修桥52座、涵洞686个。排除渍涝的240万亩耕地,成为三江人民丰衣足食的家园。

  目前,垦区累计完成水利工程投资60.6亿元,建成防洪堤坝2828.53公里,建成水库151座,建成万亩以上水田灌区43处,治理涝区203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3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2910万亩,占垦区耕地总面积的93%。

  登高俯瞰,千里垦区渠网纵横,蓄水库、排灌站星罗棋布。黑龙江垦区已基本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和水保四大工程体系,建立起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化的水利枢纽工程保证了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安全。

  还有更值得称道的是垦区历时20年完成的“旱改水”攻坚战,在87个水稻农场实施“以稻治涝”战略,大面积种植水稻,使农业的抗灾能力极大增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兴凯湖灌区自1999年列入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5年累计投资4908万元,新增水田面积9万亩,改善水田面积12万亩,年增产粮食4680万公斤。2002年,绥滨黑龙江灌区和八五九乌苏里江灌区列入国家三江平原治理投资计划,完成渠首灌溉站2处,引渠及总干渠32.7公里,建筑物31座,新增和改善水田面积6.45万亩。

  垦区还坚持把发展农业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今年新增3部大中型天气雷达设备,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1处,累计达到7处,增雨防雹覆盖面扩大到80%,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网络。垦区近几年还新增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场20个,累计已达50个,覆盖面积2300万亩。

  多年来,黑龙江垦区把提高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作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的突破口,不断加强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建设。目前,垦区已经建立物流、种业、保险等大型专业化公司,服务范围覆盖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部环节,种子加工、水稻育秧、粮食处理全部实现了工厂化。2004年,垦区成立了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用市场化和社会化手段形成了一道抗御自然风险的屏障。

  金秋时节,千里垦区风景好。各个农场的生活区内,风格各异的职工住宅楼和别墅群错落有致,具有浓郁北大荒文化特色的公园绿树环绕。垦区人把家园建成了生态园林型农垦城镇群,职工安居乐业,尽享美好生活。

  如今的北大荒,宛如江南稻米之乡:春夏绿畦接天,水波荡漾;秋天稻浪翻滚,香飘四野。

解读六:

深化改革激发主体活力

科学发展奋力再铸辉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天上没有人间难寻”。

  改革创新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的活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垦区的社会生产力,为北大荒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从农场统管、统种、统收到建立独户和联户的家庭农场,再到职工分户经营,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北大荒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经营体制和机制。目前,垦区有家庭农场20多万户,其中200亩以上规模家庭农场占68%,水田最大规模家庭农场经营土地1500亩,旱田最大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土地1万亩。

  家庭农场兴办成功,北大荒人没有停歇农业改革的脚步,又在探索着规模经营的新路子。1997年,九三分局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拉开了农业改革第二个飞跃的序幕。由家庭承包阶段走向规范的、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新阶段,再次走在全国农垦系统农业改革的前列。这次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栽培模式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4年开始,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由于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半径的扩大,原有的组织模式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北大荒人又开始了撤队建区改革。用三年的时间,把原来的2241个生产队全部撤销,集中设立了661个管理区。这项改革,压缩管理人员1.27万人,减少费用开支4.6亿元。降低了职工的生产成本,减轻了职工的负担,提高了大马力拖拉机的作业效率,改善了职工的居住环境、住房条件,提高了职工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农垦城镇化进程。

  2006年,垦区全面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重点是实现“三个确保”,即免除农工类似“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确保农工较重的负担减下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确保农工负担减轻不反弹;理顺并规范分配关系,确保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2007年,通过完善土地承包制度,规范土地承包收费项目,将国家税费改革补助资金落实给农业职工。农业改革充分调动了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创造了较高农业生产效益,垦区农业增加值由1985年的6.6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65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1.6%;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由453元增加到7064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8.4%。改革使农业职工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职工成了生产主体,投入主体,盈亏主体,改革激发了社会活力。

  从2006年起,垦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发展优势,着力推进了71个农场与省内59个市县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共建双赢。今年,垦区完成农机跨区作业、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良种、龙头企业牵动农村种植基地各2000万亩以上,把全省农村三分之一左右的粮食作物纳入垦区现代化农业体系中,初步实现了带动农村亩增产“1234”目标,即大豆增产100斤、小麦200斤、玉米300斤和水稻400斤。据不完全统计,仅垦区为农村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和农机跨区作业一项,就可为全省农村新增粮食15亿斤以上。

  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高兴地告诉记者:“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希望黑龙江的同志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着力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努力提高垦区农业现代装备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黑龙江加快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我们有责任、有勇气、有信心再攀粮食产量新高,促进垦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北大荒的昨天豪迈光荣,北大荒的今天宏博辉煌,北大荒的明天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①黑龙江农垦引入的世界最先进的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大豆。

           倪伟龄摄

 

  ②建三江农场农户手捧金灿灿的稻粒说:“瞧,今年的水稻颗粒多饱满!”

           倪伟龄摄

  ③建三江种业有限公司正在运收优质水稻种子。 

           倪伟龄摄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