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农村·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伸阅读之二
“洮北粮仓”蓬勃兴起
本报记者 李己平 通讯员 于立涛 姜雨竹

  “这么旱的年头13公顷玉米一点没减产,收入能达到20万元!”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农民宫金库看着满院子的玉米棒满心欢喜。今年白城地区入伏以来近40天酷热无雨,遭遇历史罕见特大伏旱,但洮北区181.6万亩青纱帐却依然郁郁葱葱。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洮北区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可稳定在11亿斤以上,今年预计粮食总产量可达14.12亿斤,一个富足的“洮北粮仓”正在吉林省西北部蓬勃兴起。

  洮北区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干旱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较差、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十年九旱是该区农业发展的常态。洮北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大力发展避灾农业,让农民大旱之年心中不慌、收成不减,保持了风调雨顺之年大丰收、干旱灾年也丰收的良好发展势头。

抓住种植要素

实施结构优化工程

  避灾首先要避未灾之害,做到应急救灾、平稳度灾、长远避灾,确保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几年来,该区不断引导农民种植抗旱、耐旱作物及品种,扩大高效率低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今年洮北区推广花生、杂豆、葵花等抗旱、耐旱作物面积24.68万亩,占旱田播种面积的19%;推广玉米郑单958等抗旱、耐旱品种53.1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0%。

抓住水源要素

实施水利配套工程

  “天旱地不旱,旱年夺丰产”的奇迹从哪里来?源于打井凿渠引水源,节水灌溉开新流,洮北区完成了旱作农业区水利化的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洮北区发起以打井为中心的水源工程建设攻坚战,农田井数量迅速增加,1996年该区被国家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到目前,该区共有水源井38655眼,水浇地面积和全程灌溉面积均达到了95%以上,是吉林省第一个水利化县区,也是国家级1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区。该区革新灌溉方式,农田灌溉已全部实现了管线化浇灌,仅此一项就比过去节水50%以上,加上电、油等费用的节省,每年平均节支数千万元。拥有大、中、小型喷灌设备1000多台套,实现喷灌面积1.16万亩,成为吉林省第一喷灌大县。“有雨无雨地照种,干旱再大也稳产”,现在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在洮北区已初步形成。 

抓住科技要素

实施技术推广工程

  洮北区致力于增强农田对旱灾的“免疫力”。首先是推广机械抗旱技术。通过推广机械深翻、机械化节水保墒、抗旱机械播种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抗旱节水技术,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其次是推广农艺抗旱技术。加强以根茬粉碎还田和增施农肥为重点的有机肥投入,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供肥性能。再次是推广化学抗旱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抗旱种衣剂、抗旱蒸腾剂和土壤保水剂等,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第四是根据土壤情况实施抗旱坐水播种技术。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全力建设生态林,打好造林绿化攻坚战,基本形成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荫化的建设格局。

抓住市场要素

实施特色产业工程

  该区坚持把特色农业和棚膜经济作为发展避灾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来抓。把发展避灾农业与发展烤烟、蔬菜等高效农作物结合起来,靠市场拉动调整、靠龙头企业带动调整、靠订单促动调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该区在资金补贴、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每新建一个温室大棚财政给予补贴5000元,目前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园区6个,温室发展到5016栋,大棚发展到4690栋,面积3405亩。立足资源条件,种植杂粮杂豆5.3万亩、林果7000亩、花生17.7万亩、辣椒4万亩、烤烟8874亩、蔬菜14.46万亩、葵花2.8万亩,不断发展壮大的特色农业,既活跃了农村经济,又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更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金光大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