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农村·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前9个月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陕西榆林特色农业增势强劲
本报记者 张 毅
制图:夏一

  陕西省榆林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2008年煤炭和油气开发当量分别占到全国5%以上、能源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5%。按说能源工业是榆林当之无愧的亮点,但记者在榆林采访,听到当地领导介绍最多、感受基层干部下功夫最深的“重点”却是特色农业这个关系农村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8倍,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增加了50多倍;其中特色农业是助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高速增长的榆林经济一度陷入徘徊,但是榆林市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步子不缓,支持特色农业的力度不减,前9个月全市特色农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增速居全省第一,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园区示范 龙头带动

沙漠边缘区有了“四季农业”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高效农业示范园。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在这片建成不足3年、总规模达3000多亩的示范园区里,连片的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在昔日的荒沙地上。棚内是五彩斑斓的蔬果,棚外是忙忙碌碌的农家。

  “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是这个基地最大的特点。东坑镇镇长石帛手托一只沉甸甸的马铃薯告诉记者:“我们引进的是第六代大棚设施,与山东寿光同步。你看,这是我们引进的荷兰土豆,生长期不仅由原来的120天缩短到现在的75天,而且淀粉含量低、市场价格高,每亩可增收4000多元呢;还有厦门316红萝卜、大将军辣椒……都是效益倍增的示范新品种。”单品效益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棚栽技术将当地120天的无霜期延长到210天,这里外里的经济账的确可观。

  按照“政府扶企业、企业建园区、园区带农户、农户连市场”的运作模式,榆林市东坑镇先后引进民营企业建成3座高效农业示范园,不仅解决了“种植决策难、种植技术难、组织资金难、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带动农户2135户发展现代农业,户人均收入突破了8000元,产品80%以上出口。

  显著的市场效益还催生专业化合作组织迅速壮大,东坑镇6个专业设施农业合作社中规模最大的已有社员160多户。在园区的辐射带动下,东坑镇棚栽业规模今年将达万亩以上。

  距东坑镇不远的席麻湾乡有一个由54户农民组成的马铃薯合作社经营的示范基地,当地农民介绍说,县、乡的扶持补助项目非常具体,比如一亩地硬件投入补助43元、覆地膜每亩补助50元,另外县里对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还有以奖代补专项政策,“如今,咱真正实现了‘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

  靖边县的示范园区是榆林市发展“四季农业”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园区规模最大的达13.8平方公里。据榆林市委书记李金柱介绍,“十一五”以来,榆林市把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筹集3亿元设立现代特色农业专项基金,其中5000万元“四季农业”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扶持种植、养殖大户,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园区带动、农户支撑的发展格局。

集中推广 集约开发

特色农业有了“孵化器”

  干旱少雨、沟峁纵横历来是榆林农业实现规模、高效发展的一大障碍。旱作农业技术好,但是如何有效推广到千家万户?记者在榆林市横山县看到了答案。

  站在规划面积达156平方公里的横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制高点,因地就势、联片接垄的旱作玉米、绿豆、马铃薯等农作物尽收眼底。按照区块划分,集雨设施、灌溉设施、防风林带、机耕道路、宽排梯田建设等应有尽有。

  横山县县长马秀岚告诉记者,国家在农口投入很大,但归属不同条块部门。针对县情,横山提出了“项目捆绑,集中投放”的思路,即“政府统筹、资金捆绑、部门联动、连片开发”。

  目前横山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投资已达6700多万元,涉及4个乡镇、12484名农民。横山县的集中、集约开发核心是以农业基建为突破口、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比如,园区内农户建设宽排梯田,农民出工,县里投放装备和材料,既提高了效率又保障了建设标准。随着示范区一期工程的竣工,横山已将科技指导、良种繁育和农资配送等农业服务项目在基地集中配套。有专家说,这样的模式堪称农村特色产业的“孵化器”。

  “集中推广、集约开发”模式的优势不仅在于事半功倍,还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生态承载力与生产开发总量的平衡。据介绍,横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后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4平方公里,治理度由35%提高到85%,林草覆盖率提高30%,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的收入将增加2倍以上。

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

农业结构调整有了科学规划

  北边,生活区,两排崭新的农舍相向而立;南边,产业区,现代化的万头养猪场已经开始运营,100个蔬菜大棚依山势次第排开。走进榆林市府谷县高庄则村,井然有序的布局引人注目。在榆林市,小到自然村,大到市、县区域,如今板块化、组团式的产业布局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提升特色农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策略,榆林市全面实施“5695”工程,重点建设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等五大产业区;集中壮大马铃薯、双膜玉米、白绒山羊、大漠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和榆林红枣、大明绿豆等九大特色品牌;全力建设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水利等五大体系。

  “依托市场优势、尊重群众传统、根据生态环境”是榆林市规划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原则。

  靖边县黄蒿界乡是闻名西北的养羊乡,羊饲养量逾11万只,户均养羊57只,养羊户占农户总数的98%以上。该乡党委书记徐君说,这里的群众祖辈都有养羊的传统,但是过去的羊种落后,经济效益低。为此,该乡规划新建了白绒山羊中心繁育场,然后承包租赁给专业畜牧科技公司经营,集中实施品种更新换代、检疫防疫、优质种羊繁育和技术培训,并将繁育场租金收入全部补贴在群众接受养殖服务的各个环节。换代后的新品白绒山羊不仅产绒量大、肉质鲜美,而且种羊销售已成为养殖户的又一增收链条。200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其中70%来自羊产业。

  横山县根据自然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地在北部风沙草滩区重点布局羊产业、在中部川水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在南部山岭沟壑区实施“一村一品”行动,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精细科学的规划布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如今,榆林市已形成651万只羊、145万亩红枣、235万亩优质马铃薯、293万亩小杂粮和27万亩蔬菜的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其中18项特色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6类小杂粮作物示范田,共创12项全国高产纪录。红枣系列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羊绒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大明绿豆占到日本绿豆市场的27%。

  此外,定边县通过实施农业部高产创建项目,加大财政投入,以工补农,充分引进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集合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定边县的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亩产达1023.2公斤。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