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半,市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1日下午到夜间有6到7级偏北风,气温下降7到8摄氏度……气象专家特别提醒市民要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物,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北京城市管理广播的“直播气象”节目正在向市民发布天气提示。这套把直播间设立在北京市气象局的节目每隔半小时就播出一次天气实况和相关分析提示,为市民及时掌握天气、安排生活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如今,准确的预报、贴心的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气象服务的“人本”情怀。社会的发展催生了日趋完善多样的气象服务,气象与民生的关系日益紧密。目前,气象服务已拓展到交通运输、旅游、卫生防疫、环境健康、商业、保险、城市运行、仓储、物业等多个关涉民生的行业领域。近年来,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气象部门为民生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创新。
“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气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如是说。气象服务与老百姓相伴相行,为民生撑起一片晴空。
看点之一
以人为本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2009年6月8日,新版公路交通气象预报路网系统正式启用。更新后的路网基础数据以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公路为主,并增加了“国高网”新的路线名称和路线编号。据此,新的公路交通气象预报更加全面地反映“国高网”受恶劣天气影响的范围及具体情况,大大提高了服务公众出行的覆盖面。
2009年6月24日17时,中央气象台向公众发布了第一期《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提请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注意采取防暑降温措施。2007年起,中央气象台与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技术方法”项目的研究工作。基于项目研究成果,国家气象中心应用气象室建立了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流程。
据介绍,交通气象和环境健康气象是我国气象部门重点开拓研究的应用气象业务。在交通气象方面,中国气象局与交通运输部开展了良好的合作。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已成为交通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潜在因素。在2008年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气象部门为灾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交通气象保障,交通气象服务显示出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气象与卫生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气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系列反应,气象条件会诱发某些病情或使病状恶化。通过和卫生部门的合作,气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健康预报业务,为卫生部门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为保障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气象连着民生,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需要气象部门的专业服务。有了专门的气象预测资料,物业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冬季供暖或夏季降温措施,以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城市电力部门能够提前安排好电力的计划调度、错峰避峰、防灾应急等,确保电力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企业和商店可以适时安排诸如啤酒、冷饮、空调、羽绒服等季节性商品的生产销售,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经营效益。此外,农业气象服务可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旅游气象服务可以保障公众的出行便利和旅途安全;仓储指数预报有助于确保特定季节环境下食品和其他易受潮物品的存储安全……
近年来,气象部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通过与其他部门联动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各项专业气象服务,服务领域涵盖了多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国气象局与10余个部委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各类气象业务,提高了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安排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看点之二
“ 无所不在
信息发布手段不断完善
今年“五一”去普陀山旅游的人们惊喜地发现,在普陀山进山门口、普陀山管委会门口和西天景区都设置了气象电子显示屏,上面滚动显示着景区的实况气象信息。通过这些气象监测信息,游客就能知道海岛附近的天气实况,及时了解游船的停航原因和开航时间。同时,电子显示屏还能提前发布台风、冷空气等灾害性天气信息的预报、预警。这种实用便捷的气象信息发布手段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
信息化社会需要信息化的气象信息发布手段。通过多种信息化发布渠道,气象服务信息在全国的覆盖面逐步扩大。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警报系统、海洋预警电台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
打开“中国天气网”,点击“北京”,图文并茂的北京地区天气信息页面立即展开。“最新实况”、“今日天气预报”、“逐日天气预报”、“今日生活指数”等众多天气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今年7月15日起,“中国天气网”正式投入运行,日最高浏览量已突破700万人次。自2008年5月31日试运行以来,“中国天气网”系统运行良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中国天气网”提供的特色气象服务给中外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气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每天接受气象信息服务的公众已超过10亿人次;全国气象专业网站和乡村信息服务站已分别达到934个和14050个;中国气象频道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2个地级以上城市实现落地,覆盖用户数总计近2000万户;全国定制气象短信的用户达9000万余户;全国范围建成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43115块;全国气象信息员队伍达37.5万人……不仅如此,中国气象局还通过建设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信息发布平台,为边远农村和沿海渔民提供气象服务。气象部门着力解决公众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们的目标是:在有人居住的地方,至少有一种传播手段能够到达,力争5年内将气象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廖军告诉记者。
看点之三
无微不至
服务内容不断创新
今年以来,陕西省气象局推出了天气预报彩信业务“气象导报”。该业务开设了“今日焦点话题”、“生活气象指数”、“出行服务器”、“生活气象宝典”等多个栏目,涵盖了陕西省内主要城市天气预报、下周天气展望、交通气象、旅游气象、气象科普等多项内容———昔日简单枯燥的天气预报已变身为时尚实用的生活资讯。
如今,天气预报内容早已不局限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力风向”等简单天气要素,高温中暑预报、紫外线指数预报、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等更多预报内容为相关行业和公众生活提供了方便实用的生产生活指南。不仅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气象指数更是照顾到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气象部门为公众提供10大类近60种生活气象指数,按不同季节向社会公众发布。穿衣指数、晨练指数、洗车指数、舒适度指数等预报内容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完善各类生活指数预报,力求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台长丁德平表示。
在行业气象服务领域,气象部门也不断创新服务内容。通过了解公众需求、加强部门合作、狠抓基础科研、加快科技创新脚步等举措,气象部门在交通、卫生、旅游以及城市运行保障等多个行业的气象服务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行业气象服务正朝着纵深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研发的AMW交通气象监测站、重庆市气象局开发的“长江航道航行安全气象保障应急观测系统”、上海市气象局建成的电力气象预报系统等都取得了出色的社会效益,受到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在城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百花齐放。在农村,气象服务之花也在田间地头悄然绽放。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在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利益、服务新农村建设等各个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城乡基层推广建立的气象信息员制度、山西省气象局开展的农业保险气象服务、浙江省气象局建立的“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北京市气象局细网格小气候资源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各类特色气象服务给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安全、便利和实惠。“如果气象预报信息不和百姓、社会结合,它的效益就很难发挥。作为一个气象工作者,我认为气象预报要融入到百姓,融入到生活当中去。”郑国光说。